【出处】: 唐·韩愈《叉鱼招张功曹》:“潭陈知存寡, 舷平觉获饶。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盈车欺故事, 饲犬验今朝。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 【故事】: 公元806年, 韩愈和张署同时重新拜官, 张署拜为功曹参军。两人到了郴州, 有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吾顺言许之, 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 因蓄士卒之力, 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 曹操和韩遂、马超在潼关展开战斗。从双方实力看, 韩、马兵力足, 而且还占
【出处】: 《孔子家语·观思》:“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道之以礼乐。’” 【故事】: 有一次,子路、子贡、颜回陪着孔子到农山去行游,孔子要他们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第一个说:“我想能带
【出处】: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故事】: 颜渊是孔子的高足, 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学有成就。他有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故事】: 一天,孔子大发感慨,说:“我是没有什么人知道我的了。” 子贡听了就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足,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故事】: 君子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孔子认为: 君子有三桩事应警戒自己的。在少年时, 血气没有定型, 精力并
【出处】: 《北堂书抄·谈讲》引《语林》:“王太尉问孙兴公曰:‘郭象何如人?’答曰:‘其辞清雅,奕奕有余,吐章陈文,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故事】: 王衍、孙绰、郭
【出处】: 《宋史·朱弁传》:“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王伦还朝,言弁守节不屈,又以弁奉送徽宗大行之文为献,其辞有曰:‘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故事】: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朱弁和王伦两人出使金国,被金拘留,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太平御览》 卷三百六十三引 《汉书》:“孙敬字文宝, 好学, 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宴, 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下面两个故事: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
【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由》:“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故事】: 著名诗人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到过渑池这个地方, 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 寺院里的奉闲老和尚殷勤地招待了他们。他们游玩渑池,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解门以为薪, 塞井以为臼, 人之从事, 或时相似。骨肉相爱, 谗贼间之, 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 譬犹削足适履, 杀头而便冠。” 【故事】: 这里说的是生活中的故事。有的人做事真蠢得可以, 就象把门砸开用来当柴火烧,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故事】: 这是庄子批判惠施的话。庄子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当时学术高峰,而把其它学派说得一钱不值,尤其对惠施的批判最严厉。惠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惠施是战国时的哲学家,自成一派
【出处】: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出处】: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的悬解, 指穷于为薪,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故事】: 老子死了以后, 有一个人去吊丧, 到遗体前哭了三声就走了。老子的一个学生问他:“你是我老师的朋友吗?”他说:“是的, 所以我就吊丧来了。我这样可不可以了?”
【出处】: 唐·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故事】: 诗人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抒写了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的情景:今天我看见的星
【出处】: 《左传·昭公八年》:“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故怨远于其身; 小人之言, 冥而无征, 故怨咎及之。’” 【故事】: 公元前534年在晋国魏榆这个地方, 出了一件怪事, 据说石头会说话。晋国君主听到这个消息,就问师旷:“石头怎么
【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故事】: 《谷风》写的是一个女子被丈夫遗弃的故事。一个女子因色衰不美而被丈夫遗弃了,而在被赶出门的当天,丈夫却又在享受新婚之欢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那张荩乃风流子弟,只晓得三瓦两舍,行奸卖俏,是他的本等,那曾看见官府的威严。” 词由;叙写的是:杭州府有个叫张荩的少年,靠着祖传的家产,不思读书,惯在风月场中卖弄,烟花阵里钻研。有一天,从十官子巷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故事】: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
【出处】: 《孟子·告子上》:“曰:‘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 物交物, 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故事】: 公都子问孟子:“都是一样的人, 为什么有的
【出处】: 《墨子·耕柱》:“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 ‘君子有斗乎?” 子墨子曰: ‘君子无斗。’ 子夏之徒曰:” ‘狗豨犹有斗, 恶有士而无斗矣?’ 子墨子曰: “言则称于汤、文, 行作譬于狗豨,伤矣哉!’ 【故事】: 有一天, 子夏的学生文子问墨子说:“一个有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 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你命福是如何? 我做一个夫人也做得过。” 【故事】: 张君瑞解了普救寺的围, 崔夫人设了酒宴, 把张君瑞请来之后, 又吩咐红娘:“去唤小姐来, 与先生行礼者!”红娘就说:“老夫人
【出处】: 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故事】: 陶渊明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去了彭泽令,回到了家乡。他为什么要辞官
【出处】: 《史记·李斯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故事】: 秦灭六国后,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将适齐, 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 则就木焉。’” 【故事】: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狄国后,狄国的君主把季隗嫁给他。季隗嫁给重耳后, 生了两个孩子。重耳在狄国又蹲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