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吕氏春秋·知化》:“其(纣王)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故事】: 殷纣王有个臣子名叫比干,是一个非常忠厚的良臣。他目睹纣王昏庸无道,沉迷酒色,对妲 己唯言是听,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极力劝谏纣王改邪归正。有一次纣王听信妲己的话,把无辜的梅伯杀
【出处】: 《孟子·万章上》:“孟子曰:‘否! 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 弗顾也。系马千驷, 弗视也。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 一介不以取诸人。” 【故事】: 春秋时代, 人们传说伊尹之所以能当上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 【故事】: 战国时有个韩昭侯,一次,他叫人把一条旧裤子收藏好。他的侍卫觉得奇怪,就对韩昭侯说:“一条旧裤子都不肯拿来赏给你的左右,实在太不仁了。”韩昭侯解释道:“我这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捉》:“一挥而就, 真有本领。” 【故事】: 唐代湖南长沙有个才子, 名叫王璘。他有惊人的记忆力, 传说“日记万言”。有一次他在花园中作诗, 手握毛笔, 挥毫而就, 一下子就写了“鸟散花落诗”三十首, 不巧的是, 诗刚
【出处】: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故事】: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墨子,他反对战争, 主张“兼爱”。另外有个人名叫杨朱, 却反对“兼爱”, 主张“为我”。有一天, 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拔你身上一根汗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故事】: 西汉时,河东太守季布,讲交情,重信用,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都能设法办到。当时有个楚人名叫曹丘生,能言善辩,好结交权贵,借以夸耀自己。他同窦长君关系很好,来往密切。季布写信给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骂临汝候曰: ‘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 今日长者为寿, 乃效女儿呫嗫耳语!’” 【故事】: 西汉的灌夫, 性情刚直, 很讲信义。他对地位比他高的人常以傲慢的态度对待; 对比他地位低下的人, 倒反而非常尊敬, 所以当时一
【出处】: 《韩非子·喻老》“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 将以观民则。虽无飞, 飞必冲天; 虽无鸣,鸣必惊人。” 【故事】: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招赘的女婿。身高不满七尺 (合今四尺多),为人滑稽, 能言善辩, 多次出使,均获得外交上的胜利。这时在位的齐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故事】: 传说虞舜时的乐师夔只有一只脚,鲁哀公觉得可疑,便去问孔子:“乐师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话可信吗?”孔
【出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摄图)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取射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故事】: 南北朝时有个大将名叫长孙晟,他聪明能干,长于军事,善于射箭。有一次,他奉周宣帝的命令,护送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到突厥国去成
【出处】: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故事】: 齐王昏庸不智, 有人责怪孟子没有帮助他。孟子辩解说:“齐王不聪明不足为怪。即使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如果放在太阳下晒它一天, 然后又放在阴凉的地方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故事】: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时,他便走遍了祖国的东南,亲访古迹,对历史和人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后来,他到朝廷做官,有机会接触
【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故事】: 范睢跟着须贾代表魏国访问齐国。齐王听说范睢才智超群能,言善辩,便送他十斤黄金和大量酒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故事】: 春秋时代,鲁庄公十年春,齐兵攻鲁,鲁庄公带兵前往应战。两军在长勺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他说:“不行!”直到齐兵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
【出处】: 《孟子·离娄下》: “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 【故事】: 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 事成不久, 武王便死了。武王死后, 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 周公就代他执政。为了把政事办好, 他一心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践禹、汤、文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故事】: 西汉初年,吴王刘濞等人,企图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发动叛乱。郎中枚乘上书劝阻,陈说利害关系。由于吴王反汉的计划
【出处】: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故事】: 宋朝范仲淹作副宰相时,有心整理朝政。为了清除过去的积弊,有效地进行工作,他把那些不称职的监司的姓名从登记册一笔勾去。他的同僚富弼知道后就对范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 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相推择可者。’” 【故事】: 秦朝末年, 四方纷纷起兵反秦,沛县县令也想起兵,于是派樊哙去芒砀山请刘邦回来同时起义。但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掖。” 【故事】: 战国时期, 改革家商鞅, 在秦国为相。有一次, 商鞅通过孟兰皋的介绍, 会见了秦国一个很有贤名的隐士——赵良。商鞅提出要与赵良交个朋友。赵良自谦一番, 表示自己高攀不上。商鞅问:“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 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 饭信, 竟漂数十日。信喜, 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至国, 召所从食漂母, 赐千金。” 【故事】: 韩信年轻的时
【出处】: 宋·赵令畴《侯鲭录》:“内翰者日富贵,一场春梦。” 【故事】: 北宋时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苏东坡表示反对。为此苏轼降职外放。宋哲宗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又起用苏东坡做翰林学士。以后新党再次得势, 苏东坡被流
【出处】: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张)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故事】: 唐德宗的时候,于都护张光晟见太尉朱泚造反,以为有利可图,便投身参与。张光晟投入造反队伍后,十分积极,成了朱泚的得力助手。朱泚等造反,开始时声势
【出处】: 《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 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故事】: 南宋时温州瑞安有个蔡幼学, 他是当时著名学者陈傅良的学生。由于他发愤上进, 文章比他的老师写得还好。宋光宗时, 他曾任校书郎。光宗死后, 宁宗继位。宁宗
【出处】: 《诗经·郑风·萚兮》:“萚兮萚兮, 风吹其女。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 【故事】: 西周末年, 郑国有一对叔伯兄妹恋爱上了。他俩常常幽会在一起。有一次幽会时, 姑娘向小伙子唱起了心中的情歌。歌词的意思是:原野上树叶已纷纷脱落, 阵阵秋风从它身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士)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故事】: 晋献公初娶姜氏,生有三子,即申生、重耳、夷吾。申生为太子。晋献公后娶骊姬,生一子,名叫奚齐。因晋献公宠爱骊姬,便另立奚齐为太子。申生为此出奔曲沃(今山西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故事】: 秦末,赵国有个谋士叫李左车,位封广武君。此人足智多谋,由于赵国没有采用他的计策,被韩信指挥的汉军所灭,赵王歇被生擒。混战中,韩信下令不可杀害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