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游做了武城的县官后,孔子就问他:“你在那里遇着了好人没有?”子游回答他说:“武城县里有个姓澹台名灭明的人,我觉得这个人是端方的。他平常走路,是不走小路的;要是没有公事,他也不进入我的办公地方来。”
【意思】: 走路不抄小道走。由:经过,径: 小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办事遵循正道。也可比喻为做事、学习不按正常的要求进行,而走捷径。
【古例】: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 (安公子) 扔下筷子,把口里嚼的那口饽饽吐出桌子上,口也不及漱,站起来,就不慌不忙,斯斯文文,行不由径的走到上房来。”唐·刘知几《史通·断限》:“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譬夫行不由径,非所闻焉。”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