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 众楚人咻之, 虽日挞而求其齐也, 不可得矣。” 【故事】: 宋国的臣子戴不胜去问孟子,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的君王变好。孟子回答他说:“你想使你的君王变好吗?我可以明白地告
【出处】: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 仰我鼻息, 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 绝其哺乳, 立可饿杀。” 【故事】: 汉朝末年, 董卓的部将韩馥害怕袁绍攻打他, 打算把冀州 (今河北冀县)献给袁绍,以求得和睦相处。长史耿武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就对韩馥说:“袁
【出处】: 《庄子·盗跖》:“多辞缪说,不耕而食, 不织而衣, 摇唇鼓舌, 擅生是非, 以迷天下之主。” 【故事】: 一天, 孔子去拜见柳下跖,下了车上前对守门的说:“我是鲁国的孔丘, 听说将军道德很高尚, 今天专程来拜见他。”守门人便进去通禀。柳下跖听说, 非
【出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故事】: 汉代的周亚夫在文帝时,因治军严明受到重用。在景帝时,周亚夫率兵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周亚夫这一叱咤风云的人物,后来被折磨得终日抑
【出处】: 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故事】: 传说,有一只山羊拾到一张虎皮,它就把虎皮当作宝贝一样地藏起来。到了冬天,山羊把虎皮往身上一披,顿觉全身温暖,因此,整天乐滋滋地在山冈上跑来跑去。它一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狠)如羊,贪如狼。疆不可使者,皆斩之。’” 【故事】: 秦末乱世中,楚怀王特用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做次将,范增为末将,带领楚军前去救援赵国。大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停留四十六日不前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故事】: 古代有个人名叫叶子高,人称叶公,据
【出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荀瓌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自云汉, 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 跨鹤腾空, 眇然烟灭。” 【故事】: 传说荀瓖有一次在江夏 (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 黄鹤楼上憩息时, 忽然望见西南方向有个东西飘飘然自天而降,
【出处】: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故事】: 有人问孔子:“聪明的人与仁爱的人, 其爱好、生性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孔子回答说:“聪明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因为聪明的人,生性是流动的;仁德的
【出处】: 《诗经·召南·何彼被矣》:“何彼 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故事】: 古代周朝平王的孙女嫁给齐侯的儿子,结婚时极为铺张豪华。当时的人民对统治者奢侈糜烂的生活痛恨之极,便编了个歌儿传唱。歌词大意是: 为什么这株树那样的好看?正
【出处】: 《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 子母相哺, 煦煦焉, 其相乐也, 自以为安矣; 灶突决上, 栋宇将焚, 燕雀颜色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故事】: 传说有一对燕子和麻雀在一家堂屋里筑了窝, 它们住在自己的窝里感到十分安乐。刮大风, 吹不着它们;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故事】: 楚汉相争,胜负难决,不得已双方才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为楚,以西为汉。约成后,项羽就放弃戒备,带兵东归。汉王刘邦也正欲遵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故事】: 孟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君子有哪些乐事呢?”孟子回答说:“君子快乐的事情主要有三件,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故事】: 有一次, 齐宣王对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仲尼的学生
【出处】: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为何晏所请……时邓飏与晏共坐,飏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官不烦也。’” 【故事】: 三国
【出处】: 《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乃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 不知汉广大。” 【故事】: 汉朝时候, 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 名叫夜郎国, 它的疆域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一带。夜郎国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十分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叹。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故事】: 在秦末楚汉争霸中,楚军失去龙且, 项王感到恐惧, 就
【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后, 言归于好。” 【故事】: 齐桓公建立霸业后, 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六一五年) 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与会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结盟会上, 各国代表发表了不少意见, 讨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 犹燕之巢于幕上。” 【故事】: 公元前544年, 吴国新君馀祭即位, 为了与各国通好, 派公子札到各国访问。在从卫国前往晋国的途中, 公子札在卫国孙文子封邑戚这个地方住宿, 听到了钟声, 说道:“奇怪呀! 我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宝历年中, 杨嗣复相公……大宴于新昌里第……时元、白俱在, 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诗后成。元、白览之失色……汝士其日大醉, 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 【故事】: 唐代宝
【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故事】: 孟子诲人不倦,常常耐心细致地给别人解疑答难。有一次,孟子给学生讲如何做学问的道理,说了这样一番话:“话说得浅近,但意思深远,
【出处】: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掩其耳。” 【故事】: 春秋时代, 有个人看到别人家里有一口钟, 想悄悄地拿走, 可是钟又太大,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搬也搬不动。他左思
【出处】: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疑云有伏兵,引去。” 【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与蜀国争夺汉中。魏军将粮草运往汉水北山寨中屯积时,蜀将黄忠率领人马前去劫粮,反被魏的援军团团围住,脱身不得。赵云久等黄忠不归
【出处】: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姓卜名商。孔子非常宠爱子夏, 因为他能象老师那样去用仁德教化别人。有一次, 有个人问子夏说
【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言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参军马谡,从小熟读兵书,遇事很有见地,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可是,先帝刘备死对他另有看法。他在白帝城临死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
【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非常好学,碰到什么疑难问题,他绝不放过,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有一次,他见到“士”字,开始觉得还有些明了,仔细一想,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反复思考,总不十分明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