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曰:‘若是,则夫子之过孟贲远矣。’”宋·朱熹注:“孟贲血气之勇。” 【故事】: 有一次公孙丑问孟子:“假如齐中任你为卿相, 你动心吗?”孟子说:“不动心。”公孙丑说:“如果这样, 那你比孟贲这个人高得多了。”朱熹注释说: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故事】: 刘备请到了诸葛亮,拜为军师之际,曹操差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那里边,一层一节,钦依佛旨,叫:‘圣僧进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 【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取经的目的地灵山了。上了灵山,直至雷音寺山门外,金刚
【出处】: 《尚书·武成》:“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故事】: 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得到许多诸侯的支持,进军很快。戊午这一天即正月二十八日过了孟津,到癸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道:‘员外这命, 目下不出百日之内, 必有血光之灾: 家私不能保守, 死于刀剑之下。’卢俊义笑道:‘先生差矣! 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 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 更兼俊义作事谨慎, 非理不为, 非财
【出处】: 唐·张九龄《南阳道中》:“佳气蔼厥初,霸图纷在昔。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遭际感风云,变衰空草泽。不识邓公树,犹传阴后石。” 【故事】: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宰相。唐玄宗是唐朝由强转衰的时期,表面上强盛统一,实际上已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作为
【出处】: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元戎小队出郊坰, 问柳寻花到野亭。川合东西瞻使节, 地分南北任流萍。” 【故事】: 杜甫与严武为世交, 在政治上严武和杜甫都在房琯这一派。严武在长安任京兆少尹, 兼御史中丞。安史之乱时, 出任绵州刺史,兼任剑南东
【出处】: 《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故事】: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商鞅、申不害等都是法家的著名人物。法家主张用法治代替礼治,反对贵族特权。有一次,他和别人谈到申不害与
【出处】: 《后汉书·何进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故事】: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死后,其子刘辩继位。当时,宫中太监势力很大,他们肆意扰乱朝政。大将军何进十分恼火,准备除掉这些扰乱朝政的太监。但太
【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 言犹在耳, 而弃之, 若何?” 【故事】: 晋襄公死时, 太子夷皋年幼,赵盾等大臣认为,正在秦国做官的晋公子雍可以立为国君, 于是派人到秦国去接。当康公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时, 夷皋的母亲穆嬴坚持要立夷皋为国君。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人聚集在一起闲聊,一聊就是一天。那些人说的话没有一句是讲的正经道理,专门耍小聪明,说些毫无意思,惹人发笑的话。孔子看到
【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日:‘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故事】: 春秋初期,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期的卿士。当时周朝已经十分衰败,郑武公和郑庄公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他们在周朝的地位,掌握着朝廷的大权,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平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 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 远犹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故事】: 晋朝时, 陈郡夏阳 (今河南太康) 有个人名叫
【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非常好学,碰到什么疑难问题,他绝不放过,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有一次,他见到“士”字,开始觉得还有些明了,仔细一想,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反复思考,总不十分明白,就
【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言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参军马谡,从小熟读兵书,遇事很有见地,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可是,先帝刘备死对他另有看法。他在白帝城临死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
【出处】: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姓卜名商。孔子非常宠爱子夏, 因为他能象老师那样去用仁德教化别人。有一次, 有个人问子夏说
【出处】: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疑云有伏兵,引去。” 【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与蜀国争夺汉中。魏军将粮草运往汉水北山寨中屯积时,蜀将黄忠率领人马前去劫粮,反被魏的援军团团围住,脱身不得。赵云久等黄忠不归
【出处】: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掩其耳。” 【故事】: 春秋时代, 有个人看到别人家里有一口钟, 想悄悄地拿走, 可是钟又太大,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搬也搬不动。他左思
【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故事】: 孟子诲人不倦,常常耐心细致地给别人解疑答难。有一次,孟子给学生讲如何做学问的道理,说了这样一番话:“话说得浅近,但意思深远,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宝历年中, 杨嗣复相公……大宴于新昌里第……时元、白俱在, 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诗后成。元、白览之失色……汝士其日大醉, 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 【故事】: 唐代宝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 犹燕之巢于幕上。” 【故事】: 公元前544年, 吴国新君馀祭即位, 为了与各国通好, 派公子札到各国访问。在从卫国前往晋国的途中, 公子札在卫国孙文子封邑戚这个地方住宿, 听到了钟声, 说道:“奇怪呀! 我
【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后, 言归于好。” 【故事】: 齐桓公建立霸业后, 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六一五年) 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与会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结盟会上, 各国代表发表了不少意见, 讨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叹。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故事】: 在秦末楚汉争霸中,楚军失去龙且, 项王感到恐惧, 就
【出处】: 《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乃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 不知汉广大。” 【故事】: 汉朝时候, 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 名叫夜郎国, 它的疆域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一带。夜郎国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十分
【出处】: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为何晏所请……时邓飏与晏共坐,飏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官不烦也。’” 【故事】: 三国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故事】: 有一次, 齐宣王对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仲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