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志向远大。他曾经当着老师和学生的面说过,如果让他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那么,只要化三年时间就能治理得国富民强。他还经常问孔子做官
【出处】: 《论语·阳货》:“(阳货)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故事】: 阳货要想见孔子,孔子因他是季氏的权臣,不愿见他。阳货就想了个办法,给孔子赠送小猪,料想孔子接受了礼物,一定会前来道谢,那就可以见到他了。孔子明白阳
【出处】: 《孟子·娄离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故事】: 有一次,孟子见他的学生聚在一块争论不休,他悄悄地坐在一边细听,原来这班学生在争论对谦恭、俭省的看法。有的说,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故事】: 春秋时代,鲁哀公很瞧不起一个名叫孟武伯的大臣。此人言而无话,说话不算数,常常是今天说的信,明天便不认帐。有一次,哀公设宴请客,满朝文武大臣都来赴宴。哀公有个宠信的大臣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故事】: 贾谊是西汉洛阳(现河南洛阳市)人。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太中大夫,并拟提拔为公卿。后来被谪为长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故事】: 周朝末年,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强,有的渐渐对周天子不敬起来。有一次,晋侯派大夫籍谈去朝见周景王,但什么贡品也没有让他带去。籍谈去拜见周景王,景王见他两手空空而来,
【出处】: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 礼与。’孟子曰:‘礼也。’” 【故事】: 春秋时, 齐国有个雄辩家叫淳于髠。有一次,淳于髠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这是礼吗。”孟子回答说:“这是礼。”淳于髠又问道:“假如嫂子跌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 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故事】: 汉武帝时,朝廷有两位大臣,一个是魏其侯窦婴, 一个是武安侯田蚡, 都是皇亲国戚。有一次魏其侯窦婴与他的好朋友将军灌夫去
【出处】: 《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耳。” 【故事】: 宋朝有个陈尧咨,射箭的技术很高,盖世无双。他又常常以此自得自夸。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的射箭场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子路过,就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毫不在意地观看,看了很久还不离开。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 从楚国回到了卫国, 子路问孔子说:“卫君如果让老师去辅政,那么,您打算从哪件事入手做
【出处】: 《孟子·娄离上》:“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故事】: 孟子说:“我们应该事奉的大事是什么呢?事奉父母是头等重要的事。而事奉父母最要紧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保持自身的节操了。能注意保持自身的节操,被公认为孝顺父
【出处】: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故事】: 春秋时代的等级制度是很分明的。就拿舞蹈来说吧, 那时候称八人舞为一佾,只有大子才能用“八佾”这种大型舞蹈, 诸侯只能用“六佾”的中型舞蹈, 而大夫只准用“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故事】: 梁惠王听了孟子关于仁政的一番议论,便说:“我现在已经明白,愿意继续接受你的指教。”孟子接着说:“请问拿木杖或利刀杀人有区别吗。
【出处】: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耳诉然乐而忘天下。” 【故事】: 桃应是孟子的学生。有一次,桃应问孟子说:“假使舜做了帝王,皋陶做了执法官,舜的父亲瞽瞍犯了杀人罪,那该如何处置呢?”孟子说:“自然应该依法
【出处】: 《太平御览》 卷五十一引《阐子》: “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 归而藏之, 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 缇巾十袭。” 【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个愚蠢的人,在梧台的东边拾到一块燕石。这种石头因产于燕山而名燕。燕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故事】: 有一天,公孙丑来拜访孟子,两人谈起了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公孙丑问道:“先生以为齐国能否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当今之时
【出处】: 《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故事】: 庄周是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他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就是放弃斗争,逃避现实,这是他世界观消极的一面。他憎恨当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合理社会,不满统治
【出处】: 《孟子·尽心下》: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故事】: 孟子主张王道, 他不仅自己到处游说, 还要求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学生问他:“游说应注意什么呢?”他说:“游说诸侯贵在自己不可气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他就是举世公认的杰出人才。当时的人们都说: 孔子的脑袋天生的聪明, 他从娘胎里生来就是一个天下万事万物
【出处】: 《后汉书·黄琼传》:“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 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故事】: 东汉顺帝时有个黄琼, 此人名望很高, 许多大臣都举荐他入朝做官。其中有个大臣叫李固,素来敬慕黄琼, 也写信劝他说:“我曾经听
【出处】: 《隋书·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条: 一曰反逆, 二曰大逆, 三曰叛, 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 八曰不孝, 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故事】: 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在这长达二千多
【出处】: 《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指怀帝、愍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故事】: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国君苻坚穷兵黩武,致使国力由强而衰。公元385年,前秦受后燕、后秦进攻,国都被围,城内无粮,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苻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故事】: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之机,挥师出关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决攻占了洛阳。有一天,新城县的三老董公拦住刘邦,对项羽的无仁无义哭诉道:“我
【出处】: 《史记·蒙恬列传》:“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故事】: 秦始皇有两个宠信的大臣: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秦始皇驾崩后,其幼子胡亥即位。由于胡亥年幼无知,不辨忠奸,听信了李斯、赵高的谗言,将蒙毅赐死。蒙毅接到胡亥赐死的圣旨后,仍以国事为重,流
【出处】: 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故事】: 汉朝末年的建安年间,庐江(汉郡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县一带)府有个小吏名叫焦仲卿,娶了刘家的姑娘兰芝为妻。仲卿夫妻相亲相爱,仲卿每天去府里做事,兰芝在
【出处】: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 【故事】: 孔子所说的饭米,舂得越精越好,是不厌过精的;所吃的肉丝切得越细越好,是不厌过细的。如果饭没煮熟或变了味,腐败的鱼肉,孔子都不吃的。即使没腐烂,颜色、味道不好的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