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情好绸缪,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 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起舞。” 【故事】: 晋代有个人名叫祖逖, 祖逖有个朋友叫刘琨。他俩自幼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长大了又一同在司州作主簿。在
【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故事】: 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侵占了蔡国,尔后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人去责问齐桓公说:“齐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边境从无纠纷。想不到你会出兵来
【出处】: 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故事】: 唐代有个人名叫陈中立,渴望得到一条成就学问的终南捷径,于是给大文豪韩愈写了封信讨教。韩愈回信说:“你急于求成,却不从有学问的人那里听取教
【出处】: 汉·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故事】: 汉代,吴郡有个才子名叫张纯,此人年纪轻轻就以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而闻名四方。有一次,张纯去拜见镇江将军朱据。朱据久闻张纯大名,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 “寡人卧不安席, 食不甘味, 心摇摇如悬旌, 而无所终
【出处】: 《论语·公治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 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 为人谦虚, 有自知之明。有一次, 他与老师在一起闲聊。当他俩聊到颜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贰而执之, 服而舍之, 德莫厚焉, 刑莫威焉。服者怀德, 贰者威刑, 此一役也, 秦可以霸。” 【故事】: 公元前645年, 秦晋发生战争, 晋惠公战败被俘。十月, 晋国的大臣阴饴甥在秦的都城拜见了秦穆公。穆公问道:“晋国内部对
【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肃宗代宗, 德祖顺考, 以勤以容, 大慝适去, 稂莠不薅, 相臣将臣, 文恬武嬉, 习熟见闻, 以为当然。” 【故事】: 唐代元和十年正月, 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反叛唐帝国, 韩愈随宰相裴度去平定叛乱。叛乱平复后,韩愈受唐宪宗的诏命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故事】: 战国时的赵国,在赵惠文王执政时出了两位著名的大臣, 一是大将廉颇,一是相国蔺相如。因为有这一文一武大臣,连强秦也不敢小觑赵国。可是,这两位大臣却闹起了矛盾。事情是这样的:蔺
【出处】: 《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一天,有个人来向子夏请教,那人说:“我无意中犯了错误,自己也知道错了,就是没有勇气承认,我想悄悄的改正掉,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请先生赐教。”子夏开导他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
【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故事】: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俩经常在一起谈论老师的德行。有一天,在交谈中,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肯定能听到那个国
【出处】: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事】: 孔子经常和他的学生交谈如何学习和为师的道理。一次, 有个学生问孔子说:“学习以什么为贵?怎样的人就具备当老师的条件了?”孔子回答说:“求学之人, 要把学过的东西, 时时加以温习, 在温习
【出处】: 《论语·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故事】: 孟子的政治主张
【出处】: 《礼记·杂记下》: “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 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 子贡去观看年底群众的祭祀活动。回来后, 子贡兴致勃勃地问老师说:“那些人可高兴了, 喝得醉熏熏的, 又是叫,
【出处】: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故事】: 传说孔子有子弟三千,脾性、风度各不相同。有的过于纯朴老实,有的过于文乎文乎。针对这一情况,有一次孔子在上课时说:“一个人朴实过于文采,不免有粗野之嫌;文采过于朴实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故事】: 汉代的淮阴侯韩信,当初是一位平民百姓,生活贫寒;行为放纵不检,无人敢推荐他出去做官;又不会做生意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白食,人们都很厌恶他。他有个朋友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故事】: 春秋时代,郑是弱小的国家,地处晋、楚两大强国之间。晋、楚都想把郑变为自己的附属国,因而,两大强国产生了矛盾。晋灵公是为了称霸诸侯,在郑国附近大会小国,制造声势。郑
【出处】: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故事】: 孟子是个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人们有疑难问题都去向他请教,他又乐于解疑答难。一天,有个人又来向孟子讨教说:“夏桀和商纣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
【出处】: 《左传·昭公十一年》:“郑京、栎实杀曼伯, 宋萧、亳实杀子游, 齐渠丘实杀无知, 卫蒲、戚实出献出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 尾大不掉, 君所知也。” 【故事】: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问大臣申无宇说:“国家有了大的城邑,到底是好事还是坏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 【故事】: 滕文公想懂得一些治理国家的道理,用来维持自已的统治。于是,他便去向孟子请教。孟子是这样开导他的:你要想维持自己的政权,就要想方没法缓和国内的矛盾。缓和的方法很多,其中治国者常
【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今女下民, 或最侮予?” 【故事】: 西周时豳 (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之间) 这个地方, 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童话寓言故事:有一只善良而勤劳的雌鸟,为抚育儿女辛勤操劳,累得肉减骨消。日子过
【出处】: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只老虎正在密林中觅食,忽然遇到一个人,便猛扑过去,张开血盆大口将那人咬死。老虎不仅饱餐了一顿,还不许那人的灵魂离去,并进一步提出,要想离去,非得再
【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 余唯利是视。” 【故事】: 公元前580年, 秦穆公一面与晋厉公在令狐订立了盟约, 一面又鼓动狄、楚去攻打晋国。对此,晋厉公极为恼火, 便派吕相前往秦国谈判绝交。在谈判桌上, 吕相当面指责秦穆公反复无常、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忌欲引兵之赵, 孙子曰:‘……今梁赵相攻,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老弱罢 (疲) 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据其街路, 冲其方虚, 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 与齐战于桂陵, 大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天上天下, 惟我独尊。” 【故事】: 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 传说他一出生就极为奇特。奇在不仅能立会走、能说会道, 而且智力超群。他刚从右肋生出落地后, 不哭不叫也不闹, 而是叉开双脚稳稳地立在地上, 一手指天, 一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侍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故事】: 楚灵王一直想得到九鼎作为镇国之宝。公元前530年,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住在乾谿行宫。楚灵王问大臣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熊铎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事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