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故事】: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一天,有个人来向子夏请教,那人说:“我无意中犯了错误,自己也知道错了,就是没有勇气承认,我想悄悄的改正掉,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请先生赐教。”子夏开导他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人生在世,那一个没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呢!即使是圣人,也有三错。更何况是平常的人呢!问题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只有那种偏私小人,有了过失,总是想方设法掩饰过去,不肯认错改错。”那人听了子夏的话,勇敢地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地改正着错误。
【意思】: 掩饰过错。文、饰: 掩饰,掩盖; 过、非: 过失,错误。亦作“饰非文过”,又作“文过遂非。”
【古例】: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斯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唐·刘知几《史通·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宋·苏轼《论时政状》: “而近日之事,乃有文过遂非之风,此臣之所以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李建彤《刘志丹》:“如果作战失利,照金不保,李可夫又文过饰非,批评不该打夏老九。”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文过饰非,差不多是一篇辩解文字。”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