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故事】:春秋时代,郑是弱小的国家,地处晋、楚两大强国之间。晋、楚都想把郑变为自己的附属国,因而,两大强国产生了矛盾。晋灵公是为了称霸诸侯,在郑国附近大会小国,制造声势。郑穆公迫不得已前去赴会。会上,郑穆公拥护晋国的态度暖昧,晋灵公大为不满,怀疑郑国背叛自己投靠楚国。于是,在另一次大会诸侯时拒绝接见郑穆公。郑穆公为此,终日惶恐不安,便修书给晋灵公说明自己的苦衷:“我们郑国背面怕得罪晋国,南面怕得罪楚国,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古人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没有什么地方不怕。’我们郑国,如今正是处于这样的境地。望你体察见谅,慎重考虑。”晋灵公收阅后,考虑到把郑国逼急了,果真去投靠楚国,对自己也没有好处,权衡利弊,晋灵公就派人前往郑国,订立友好盟约。
【意思】: 这也怕,那也怕。畏: 怕,惧。比喻疑虑过多或胆小怕事。
【古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毛泽东《论政策》:“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们办的学校,加以短期训练,令其参加军队工作,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不要畏首畏尾,惧怕反动分子混进来。”郭沫若《海涛集·神泉》:“他很诚恳地接待着我们,并不感觉到唐突,也没有那种畏首畏尾的神气,怕受什么拖累。”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