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尧曰》:“周有大赍,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故事】: 这里说的周朝兴兵灭商的事。周武王杀了商纣,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发粮散
【出处】: 《战国策·秦策》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故事】: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明显地强大,其它五国不是秦的附庸,就是楚的随从。秦在灭了东周、西周以后
【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凡此五鬼, 为吾五患, 饥我寒我, 兴讹造讪, 能使我迷, 人莫能间, 朝悔其行, 暮已复然, 蝇营狗苟, 驱去复还。” 【故事】: 韩愈在“送穷”的祭日里, 写了一篇《送穷文》, 说是要把五个穷鬼送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
【出处】: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游做了武城的县官后, 孔子就问他:“你在那里遇着了好人没有?”子游回答他说:“武城县里有个姓澹台名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 晨入太学, 招诸生, 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故事】: 韩愈四十六岁时任国子博士, 他根据自己的实地经验, 写了《进学解》, 提出了关于“为学”的一些看法。开头就写国子监的
【出处】: 汉·刘向 《淮南子·修务训》:“禹耳参漏, 是谓大通,兴利除害, 疏河决江。” 【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 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禹的父亲叫鲧, 他接受舜的命令治水。他以天帝那里偷来一种神土息壤来堵塞洪水, 结果失败了。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掉。可
【出处】: 《汉书·食货志下》:“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抚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 【故事】: 汉朝经过文、景两帝大治以后,国势大为强盛,国力也大为充足了,到了汉武帝,便好大喜功起来。他偏偏又遇上了好大喜功的对手匈奴,匈奴连连
【出处】: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 【故事】: 子思在说“君子之道”的时候, 说了两个生活小故事, 一是远行, 一是登高。他说:“我们要走很远的路, 不是从远处开始走, 而是从近处起步; 我们要登上很高的山, 不是从高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故事】: 有一次, 孔子对他的学生讲开蒙学习的要求。他说: 小学生回到家里, 要孝顺父母, 出门外出,要尊敬长辈; 做事的时候, 要小心谨慎, 还要说
【出处】: 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卷六: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故事】: 后汉时有个叫任末的人,十分好学。他的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是有学问的,他都去请教。他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故
【出处】: 《孔子家语》卷二:“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田让畔,行者让路。” 【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虞,一个是芮,为了一块土地的所有权的问题,经常争吵,连年评理,一直得不到解决。芮和周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一个人到了成丁授室, 离开父母左右, 便是安老夫妻恁般严慈, 那里还能时刻照管的到他, 有时到了兴会淋漓的时节, 就难免有些‘小德出入’。” 【故事】: 安龙媒娶了十三妹何玉凤以后, 心里十分高兴。这时候, 他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故事】: 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争斗起来了,邹国的地方官吏尽管出力拼命,但老百姓却在旁边观看,不去帮忙,结果在这次邹鲁风潮中,邹国死了三十三个地
【出处】: 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故事】: 公元1100年9月, 苏轼由广东的儋州往内地调, 路过广州时,当时在广东做推官的谢民师,
【出处】: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不意时数限人, 文章憎命,榜既放, 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 愧负知已, 形销骨立, 痴若木偶。” 【故事】: 淮阴有一个读书人,诗、词、赋、文都写得很好, 在当地可说是首屈一指, 没有比得上他的。但他的命运不好, 屡
【出处】: 《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 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 乐祸也。” 【故事】: 有年冬天,秦国因天灾缺粮,全国受到饥饿的严重威胁,就派人向晋国买粮
【出处】: 《列子·天瑞》:“故有生者,有生生者; 有形者, 有形形者; 有声者, 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 有味味者。” 【故事】: 列子在郑国四十年, 没有一个人辨识出他的才智, 他准备到卫国去了。他的学生说:“你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能否
【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出处】: 李密在《陈情表》里,首先向晋武帝说明家境不幸。他说:“我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死了;到了四岁,舅父文逼着
【出处】: 《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 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 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 不亦过乎?” 【故事】: 春秋时, 郑子产和申徒嘉同时拜楚国的贤士伯昏无人为师。一天, 他们两个人谈起来。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出去做官了,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邓急起,追问之,门未启,而女已杳。骇极,始悟其非人也。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 【故事】: 开封有一个人叫邓成德,游学到了兗州,住在一座庙里,好几天都看见一个艳绝的少妇来焚香叩拜。他动了
【出处】: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年,兄殁南方,吾与你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故事】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 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叔夜俊侠, 故兴高而采烈;……” 【故事】: 嵇康字叔夜, 是晋初著名的文学家, 自小聪慧, 天资过人, 无师自学而成奇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 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 【故事】: 战国时, 魏国攻打赵国, 赵向齐求救。齐威王要孙膑带兵去,孙膑说:“我是受过刑的人, 不好带兵。”齐威王就命田忌为将, 孙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守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
【出处】: 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译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行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故事】: 这是屈原写自己被放逐以后的情况。屈原被放逐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