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故事】: 嵇康字叔夜,是晋初著名的文学家,自小聪慧,天资过人,无师自学而成奇才,和阮籍等并称“竹林七贤》。他为人耿直,性格刚毅。他对司马昭一家独揽曹魏的大权非常不满,因而不肯和司马氏合作。所以刘勰说他是“俊侠”的。这样他就为司马氏所不容,终于被司马昭找个借口将他杀害了。所以《晋书·嵇康传”中说:“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他是这样的人,所以写出的文章也就旨趣高超,辞采激烈,文词犀利。
【意思】: 旨趣高超,辞采激烈。原指嵇康的文章写得旨高词激,后用来形容兴致很高、精神饱满。范文澜注:“兴高,谓旨趣高迈; 采烈: 谓言诗峻烈。”
【古例】: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这里的黄脸干儿们,也听得兴高采烈。”曹禺《日出》第二幕:“她总是兴高采烈地笑。”阿英《新年试笔》:“‘守岁’的人,大概可以分作几种。一种是兴高采烈的赌博,熬过——也可说是暂时忘却——那茫茫的长夜,等待着新的光明。”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一般投机的文学家或者操觚家正在旁若无人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由本阵营内起了一支异军,要严正本阵营的部曲,于是群议哗然,而创造社的几位分子便成了异端。”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