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孟子·告子上》:“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事】: 有一天,孟子和他的学生在一块闲聊。当他们谈到什么东西该取,什么不该取时,孟子说:“凡是好的、有用的就该取,不好的、无用的就不该
【出处】: 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事】: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因力主抗金被免职, 回到老家山阴 (今浙江绍兴) 镜湖旁闲居了五年。在公元1167年里的春社这天,陆游到镜湖附近的山西村去游访。这里农民的热情好客, 特别是
【出处】: 《左传·成公十六年》:“(楚)王曰:‘合谋也,张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彻幕矣。’(楚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故事】: 春秋时,晋是强国大国,郑是弱国小国。晋一直想吞并郑,曾多次攻打郑。有一次,又兴兵攻打郑。郑无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志向远大。他曾经当着老师和学生的面说过,如果让他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那么,只要化三年时间就能治理得国富民强。他还经常问孔子做官
【出处】: 《后汉书·黄琼传》:“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 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故事】: 东汉顺帝时有个黄琼, 此人名望很高, 许多大臣都举荐他入朝做官。其中有个大臣叫李固,素来敬慕黄琼, 也写信劝他说:“我曾经听
【出处】: 《晋书·宣帝纪》:“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故事】: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扶助刘禅继位。为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故事】: 春秋时的阳货是季氏的权臣。有一天, 阳货问孔子说:“为何世上有的人慈善, 而有的人凶狠呢?”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从娘胎里出来, 天性原本都是慈善的, 只是后来受坏习气的侵蚀,
【出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曩者霸上、棘门军, 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故事】: 汉文帝后元六年, 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 驻军霸上; 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 驻军棘门; 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 驻军
【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诗并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出处】: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 礼与。’孟子曰:‘礼也。’” 【故事】: 春秋时, 齐国有个雄辩家叫淳于髠。有一次,淳于髠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这是礼吗。”孟子回答说:“这是礼。”淳于髠又问道:“假如嫂子跌
【出处】: 《晋书·庾翼传》:“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故事】: 东晋有个庾翼,其人自幼才智过人,且志向远大。长大后,因屡建战功,官封都亭侯。与庾翼同时代的殷浩和杜乂都长
【出处】: 《论语·乡党》:“不多食。”朱熹注:“适可而止, 无贪心也。” 【故事】: 孔子的饮食是很有节制的。有一次, 朋友请他吃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 有羊肉、牛肉、猪肉、鸡肉及各式素菜。不仅菜肴丰盛,还有自制的酒,因为孔子不饮买来的酒。吃饭
【出处】: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耕的田中有段露出地面的枯树根。一次,有一只兔子奔跑过来,撞在枯树根上,碰断了脖颈死去了。这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故事】: 周朝末年,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强,有的渐渐对周天子不敬起来。有一次,晋侯派大夫籍谈去朝见周景王,但什么贡品也没有让他带去。籍谈去拜见周景王,景王见他两手空空而来,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璪) 能握双笔, 一时齐下, 一为生枝, 润含春泽, 一为枯干, 惨同秋色。” 【故事】: 唐代有个著名画家叫张璪。他很有绘画艺术天才, 擅长画山水草木。据说,他画千年古松的时候,能够手握两支画笔,同时下笔,一支笔画活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故事】: 贾谊是西汉洛阳(现河南洛阳市)人。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太中大夫,并拟提拔为公卿。后来被谪为长
【出处】: 《孟子·娄离上》:“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故事】: 孟子说:“我们应该事奉的大事是什么呢?事奉父母是头等重要的事。而事奉父母最要紧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保持自身的节操了。能注意保持自身的节操,被公认为孝顺父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 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故事】: 汉武帝时,朝廷有两位大臣,一个是魏其侯窦婴, 一个是武安侯田蚡, 都是皇亲国戚。有一次魏其侯窦婴与他的好朋友将军灌夫去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与我老彭。’” 【出处】: 传说商朝有个姓彭的老头儿, 对古代的经书很有研究, 时常用浅易的语言把经书上所说的道理明白地解释给人听。有一次,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世界上最大的道理, 都写在 《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 手不释卷。” 【故事】: 三国时, 吴国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 但缺少文才。孙权见吕蒙年轻有为, 就劝他多读点书, 增长知识。吕蒙心想: 念书是文人的事, 跟我们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 从楚国回到了卫国, 子路问孔子说:“卫君如果让老师去辅政,那么,您打算从哪件事入手做
【出处】: 《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 【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诸侯小国叫邓国。邓祁侯是楚文王的外侄。有一次,楚文王率兵去攻打申国,打邓国经过,邓祁侯挽留楚文王住几天,并热情地招待他。邓国有个大臣劝邓祁侯趁机把楚文王杀掉
【出处】: 《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耳。” 【故事】: 宋朝有个陈尧咨,射箭的技术很高,盖世无双。他又常常以此自得自夸。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的射箭场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子路过,就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毫不在意地观看,看了很久还不离开。
【出处】: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 【故事】: 孔子所说的饭米,舂得越精越好,是不厌过精的;所吃的肉丝切得越细越好,是不厌过细的。如果饭没煮熟或变了味,腐败的鱼肉,孔子都不吃的。即使没腐烂,颜色、味道不好的也不
【出处】: 《孟子·尽心下》: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故事】: 孟子主张王道, 他不仅自己到处游说, 还要求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学生问他:“游说应注意什么呢?”他说:“游说诸侯贵在自己不可气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故事】: 梁惠王听了孟子关于仁政的一番议论,便说:“我现在已经明白,愿意继续接受你的指教。”孟子接着说:“请问拿木杖或利刀杀人有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