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故事】:孔子所说的饭米,舂得越精越好,是不厌过精的;所吃的肉丝切得越细越好,是不厌过细的。如果饭没煮熟或变了味,腐败的鱼肉,孔子都不吃的。即使没腐烂,颜色、味道不好的也不吃。一切火功不到的也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不吃,酱烧的肉用得不当不吃。吃饭的时候,羊肉牛肉虽然很丰盛,但总是多吃饭少吃肉。饮酒饮到有醉意,从不过量。买来的酒不喝,买来的干肉不吃。蔬菜中有姜可以通神明去秽恶,孔子吃饭离不开姜。喜欢吃的食物,从不贪嘴多吃,能适可而止。每逢到鲁国太庙里去助祭,所分得的胙肉,回来后就分赏家人,不留过一夜。自己家中祭祖先的肉,不过三天就分给家人吃掉了,免得过了三天变质不能吃。吃饭的时候,孔子不和人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虽然只有粗米饭、蔬菜汤,必定拿一点去祭初造饮食的人,而且态度同斋戒一样虔诚。
【意思】: 饭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脍: 切细的肉和鱼。形容饮食非常讲究。
【古例】: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