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 不可向迩, 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 非予有咎!” 【故事】: 商汤的都城原在毫。后来,他的子孙由于种种原因, 多次迁都。盘庚(汤的第九代孙)上台后, 又由奄迁往殷。这次迁都遭到不少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
【出处】: 《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 令万人以为方阵, 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 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 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 望之如火。” 【故事】: 春秋时代,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 便想进一步在北方各国中逞强。他率领大军到卫国黄
【出处】: 《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故事】: 西汉时, 匈奴经常兴兵骚扰汉朝的边境, 有时竟威胁到京都长安。为了彻底消除匈奴贵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率军攻击匈奴。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故事】: 诸葛亮曾在隆中隐居, 刘备三次亲自拜访, 到第三次才见到他。刘备向他讨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战略和施政方
【出处】: 《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故事】: 《礼记·大学》有一章书的内容是解释圣经所讲“诚意”两字的含意。文章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文章说: 不慎独的小人,当着闲居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记》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出兵汉中,企
【出处】: 《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 言采其桑。彼其之子, 美如英。美如英, 殊异乎公行。彼汾一曲, 言采其。彼其之子, 美如玉。美如玉, 殊异乎公族。” 【故事】: 《诗经·魏风·汾沮洳》是一首恋歌。诗中表现一个多情的少女,去野外采桑,看到一
【出处】: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 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乎。小子!’” 【故事】: 曾子姓曾名参, 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 曾子病得很厉害, 一连几天, 不能起床。他生怕自己的学生到外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故事】: 有一次,曾参病了。他怕自己的学生年青气盛,做事鲁莽,在外面闯祸,于是便把他们召集起来,教导他们应谨慎处事,避免灾祸。他对学生说:“《诗经》上说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之过,如出一辙。” 【故事】: 洪迈,字景庐,别号野处,是宋朝时鄱阳人。他曾历任知州、中
词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故事】: 公元二○四年,汉将韩信率领数万人马,东击赵国,在井陉口遇到赵军的抵抗。韩信背水布阵,断绝了将士的退路,迫使部下与赵军拼死搏斗,结果大获全胜,不但杀死了赵国大将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渭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故事】: 公元前六八五年
【出处】: 《汉书·石显传》:“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 任天下之怨。” 【故事】: 西汉时, 有个宦官名叫石显, 深得汉元帝的宠信, 在朝中担任掌握机要的中书令。元帝把朝中的大事都委托给他。石显为人心地残忍, 常常借故中伤别人, 先后用阴谋手段杀害了揭发
【出处】: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朱熹集注:“子路疑管仲忘君事仇,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 【故事】: 有一次, 子路同孔子在一起谈起管仲
【出处】: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故事】: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从东吴夺回荆州,为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人前往迎敌。当时
【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故事】: 晋武帝时,有个名叫王珣的文人,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王珣从梦中醒来,很
【出处】: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故事】: 春秋时,楚国的伍奢和费无忌都是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听了伍奢的教唆,阴
【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祖母刘, 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故事】: 公元二六四年
【出处】: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几个学生去向老师请教:“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说:“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学生有些不解,便接着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呢?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故事】: 春秋时, 有个名叫曹刿的人。他既非武将, 也非文臣, 却是一个深通兵法的爱国志士。他得悉齐国发兵来侵犯, 鲁庄公准备抵抗
词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 叔孙通制礼仪, 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 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 规摹弘远矣。” 【故事】: 汉高祖刘邦虽从小读书不多, 文学修养不深, 但他
【出处】: 《晋书·何曾传》: “然性豪奢, 务有华侈, 帷帐车服, 穷极绮丽, 厨膳滋味, 过于王者。每燕见, 不食太官所设, 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拆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 犹曰无下箸处。” 【故事】: 西晋有个名叫何曾的大官僚, 生活十分奢侈。别说家中摆设
【出处】: 《诗经·邶风·柏舟》:“日居月诸, 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 如匪澣衣。静言思之, 不能奋飞。” 【故事】: 《诗经、邶风》中有一首题为《柏舟》的抒情诗。诗中表现一个妇女, 尽管十分贤惠、能干, 可因为自己的丈夫喜新厌旧, 遭到了冷遇, 众妾也出于
【出处】: 《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故事】: 公元前621年,秦君任好去世,秦国统治者大肆挥霍,不但用无数财物殉葬,还极其残忍地用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就有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缄虎,他们都是国内有名的良士,特别是子车奄
【出处】: 《晋书·宋纤传》:“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故事】: 晋代有个名叫宋纤的读书人,在当时很有才名。他志向远大,却洁身自好,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长期隐居,不愿出仕。太守马岌仰慕他的才能和名声,就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