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富贵之于我, 如秋风之过耳。” 【故事】: 春秋时的吴国, 国君寿梦有四个儿子,最长的叫诸樊,最小的叫季札。因为季札品德贤良, 很有才学,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得病时, 想传位给季札。季札谦逊地不肯接受, 认
【出处】: 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又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故事】: 晋朝时四川武阳(今彭山县东)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刚生下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到了四岁,他舅父逼
【出处】: 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故事】: 《登高》诗大约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这时,杜甫已是衰年迟暮。诗人自安史之乱后不久,即弃官离开长安、洛阳,以后就一直没有去过。在
【出处】: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凋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故事】: 司马炎灭掉蜀国建立晋朝以后,东吴便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公元264年,孙皓登上了王位,国力更是一天不如一天。镇南大将军陆抗看到这种
【出处】: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刘)政窘急,往投原。”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故事】: 东汉献帝时,北海人邴原和刘政都是有胆识有勇气的人。黄巾大起义时,他们都避难到了辽东。辽东太守
【出处】: 《后汉书·荀爽传》:“太尉杜乔见而称之, 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 庆吊不行, 征命不应。” 【故事】: 东汉末年, 颍川有个据传是荀卿后代的叫荀爽。他从小就爱好读书, 年纪十二岁时,就读通了《春秋》、《论语》。他侍奉父母,十分孝顺。当
【出处】: 唐·杜甫《曲江二首》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故事】: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修造。该池池水澄清,花卉环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暮春,仍任左拾遗的
【出处】: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 谁无父母? 提携捧负, 畏其不寿。谁无兄弟, 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 如宾如友? 生也何思? 杀之何咎?其存其没, 家英闻知。” 【故事】: 古往今来, 我国中原地区与四方少数民族经常发生战争。规模大一点的冲突, 交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右军郗夫人谓二第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故事】: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即王右军)的妻子是太尉郗鉴的女儿,有一天她回了娘家。因为有感于王家的人情世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疲)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故事】: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的当儿,汉将韩信想北攻燕国,东伐齐地,于是请教了他大破赵国时擒来的赵广武君
【出处】: 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滕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故事】: 唐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著名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目睹安史之乱后
词源《战国策·燕策》:“今王诚欲致士, 先从隗始。” 【故事】: 战国时燕国的燕昭王收拾了因国内三年动乱和齐国入侵后造成的残破局面, 决心招纳贤才, 重振旗鼓, 以报齐破国杀父之仇。只是燕国国
【出处】: 《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 谓之清规。” 【故事】: 东汉元和九年, 百丈山的怀海禅师为了使佛门有个严格的纪律, 于是亲自制订了天下第一套条规, 叫寺内和尚遵守。当时人们称这些条规为“百丈清规”。后来, 佛教在中国流行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将说楚王, 路过洛阳, 父母闻之,清官除道, 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 【故事】: 战国时期, 东周洛阳人苏秦, 是个策士。他起初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 上书十次, 秦王始终没有采纳。这时, 他所带的百斤黄金全用光了, 穿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故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王羲之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故事】: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一首《七哀》诗,反映了当时有位妇女思念她丈夫的事。大意是:明月当空、流光映照的夜里,高楼上发出了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ju)审问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 决不肯放。” 【故事】: 话说孙行者保护着师父唐僧, 去西天取经, 路过万寿山五庄观, 因偷吃了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实的人参果, 被观里的童子发现了、辱骂了, 孙
【出处】: 《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蜀土富实, 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 婚姻葬送, 倾家竭产。” 【故事】: 东汉末年, 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当时人们崇尚奢侈, 有钱的人衣绫罗绸缎, 食山珍海味, 结婚和丧葬, 讲求排场, 常常倾家
【出处】: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取晋阳之甲, 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 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 无君命也。” 【故事】: 春秋后期, 晋国的贵族赵鞅与荀寅、士吉射有矛盾,发生了冲突。晋定公偏袒荀寅、士
【出处】: 《晋书·阮籍传》:“阮籍母终,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故事】: 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蔑视封建礼法,不满当时黑暗的现实。有一年,他慈母去世,亲友们分别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
【出处】: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故事】: 春秋时卫国卫庄公的妻子庄姜, 是齐庄公的女儿。她长得十分漂亮。个子硕大颀长, 衣裳都绣有五彩花纹。她的纤纤素手象茅草的新芽那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 何以卑我!” 【故事】: 春秋时代,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邻近的实力相当的大国。晋献公在位时, 为了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 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秦穆公。尔后, 两国经常联姻, 以保持友好关系。到了晋怀公即位, 由于
【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故事】: 立誓要为父兄报仇的伍子胥,终于策动了吴王阖闾,兴兵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掘出了杀害他父兄的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