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故事】:公元221年,刘备为了从东吴夺回荆州,为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人前往迎敌。当时,陆逊由于年轻,资历较浅,威望也不很高。而同他一起前往迎敌的将领,却有不少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有的还是公室贵戚。他们大多看不起陆逊,也不肯听从陆逊的命令。陆逊为此十分焦急。为了申明军纪,他把众将召集起来,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我虽然是一个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统管全国的军队,我就不能有负重托。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之下,是因为我还有一点为人称道的才能,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现在,每个人都要各负其责,依令行事,违者将按军法从事,请大家注意。”众将听了虽心中不服,但行动上却不敢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后来,陆逊采用骄兵之计,并利用火攻,在彝陵一带大败刘备,为国家立了大功,东吴的将领们才真正佩服陆逊的才能。
【意思】: 忍受一切屈辱,承担重大责任。一般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耻辱。
【古例】: 清·吴趼人 《痛史》 第十九回:“胡仇叹道:‘忍辱负重。郑兄,真不可及!’”鲁迅《准风月谈·踢》:“我们也真是善于‘忍辱负重’ 的人民,只要不‘落浦’,就大抵用一句滑稽化的话道: ‘吃了一只外国火腿’,一笑了之。”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