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 车毂击, 人肩摩, 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 【故事】: 战国时候, 有个著名的纵横家苏秦, 有一次, 他为竭力推行合纵的政策,特地跑到齐国来游说齐宣王。见到齐宣王, 苏秦赞扬说:“人们都说齐国地大物富,人
【出处】: 《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混)淆,清浊同源,天下谨 ,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 【故事】: 东汉安帝刘祜时有个大臣叫杨震。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中饱私囊的权贵敢于揭露,甚至安帝做了不对的事,也敢直言谏诤。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杨震
【出处】: 《宋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故事】: 南齐的萧子良,是武帝的第二子,封为竟陵王。从小就有雅士风度,性好清尚,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 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 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 【故事】: 话说贾宝玉失了命根子“通灵宝玉”以后, 失魂落魄, 疯疯癫癫, 延医吃药一无效果, 于是瞒着林黛玉,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贵族叫季康之,他只不过是个卿大夫,但骄横跋扈,实际权势已超出了国君之上。这时的国君鲁哀公,对季康子的野心也有所警惕。有一年,季康子又想扩充实力,攻
【出处】: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事】: 公元208年冬天, 曹操率领了几十万水军, 从湖北江陵顺着长江东流而下, 刘备和孙权都十分惶恐。迫于形势的危急, 诸葛亮向吴国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故事】: 有一次, 孔子给他的学生讲了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他指出:“千万不要同品质恶劣、庸俗鄙陋的人共事,因为这种人私心杂念重
【出处】: 唐。李泌 《枕中记》: “卢生欠伸而寤, 见方偃于邸中, 顾吕翁在旁, 主人蒸黄粱尚未熟, 触类如故, 蹶然而兴曰: 岂其梦寐耶?” 【故事】: 唐朝有个姓卢的书生, 有一年他上京赶考, 在邯郸城的旅舍遇到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卢生便向吕翁慨叹了自己
【出处】: 南朝·梁·任肪《述异记》:“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羁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 【故事】: 传说晋朝著名文人陆机,他养有一只别人送的快犬叫黄耳。这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
【出处】: 《左传·文公五年》:“天为刚德, 犹不干时, 况在人乎? 且华而不实, 怨之所聚也。” 【故事】: 春秋时代, 鲁国宁城有个人叫宁赢。有一天, 他听说晋国的大夫阳处父访问卫国后途经鲁国宁城回国, 便前去迎接并自愿跟随着阳处父。可是没有几天, 宁就
【出处】: 《宋史·太祖本纪》:“北汉结契丹入寇, 命出师御之, 次陈桥驿……夜五鼓, 军士集驿门, 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 众不听。迟明逼寝所, 太宗入, 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 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 有以黄衣加太祖身, 众皆罗拜呼
【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故事】: 春秋时代,陈国和郑国本是友好的邻邦。后来,在卫国的挑拨和怂恿下,陈国便跟着卫国一起去攻打郑国。郑国受到了严重威胁,郑庄公便派人向陈国求和。陈桓公惧怕卫国,不听陈公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 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出处】: 三国时魏国魏文帝 (曹操的儿子曹丕)有个亲信大臣叫卢毓。他为人忠厚, 学识渊博, 曾为魏文帝提出过好多有益的建议, 还推荐了一批有才学的人辅佐文帝。有一次, 魏
【出处】: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 怀铅提椠, 从诸计吏, 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 以为裨补輶轩所载, 亦洪意也。” 【故事】: 西汉有位著名的辞赋家叫扬雄。他是四川成都人, 为人口吃,不善谈吐, 但文章写得好。王莽篡位后, 他校书才禄阁。他从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 陷为天下轻薄子,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 东汉时, 有位名将叫马援。他跟随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 长年在外。他有两个侄子, 一个叫马严, 一叫马敦, 平日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 广交游侠, 马援很不
【出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故事】: 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有个出生稍晚于孟子的邹(驺)衍,他目睹统治者骄奢淫侈,专断独行,鱼
【出处】: 《宣和画谱》卷一:“张僧繇(You),吴人也。……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目睛,谓点即腾骧而去。人以谓诞,固请点之,因为落墨,才及二龙,果雷电破壁,徐视,画已失之矣,独二龙未点睛者在。” 【故事】: 南北朝梁代有个著名的画家张僧繇,他有一次在金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哀郢》: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故事】: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早年颇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 三闾大夫等职, 并为怀王草拟宪令, 积极准备变法图强。他对内主张
【出处】: 《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 以浮于五湖, 莫知其所终极。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 【故事】: 春秋时, 越国国王勾践囚居吴国多年被释放回去后,卧薪尝胆,发愤图报。越大夫范蠡等也竭尽智谋帮助勾践。经过十年的准备, 国力大
【出处】: 《汉书·文帝纪》:“朕心狐疑。”唐·颜师古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 【故事】: 在黄河边有盟津、河津两个渡口。这两处河面都比长江狭,比淮河、济水宽,每到冬天,河水冻结成几丈厚的冰层,人和车马都能在冰
【出处】: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 【故事】: 春秋时,有个小国——郑国,位于楚、晋两个大国之间。为了生存, 郑国不得不采取讨好双方的策略, 同楚、晋两国保持友好往来。公元前565年冬天, 楚国突然兴兵伐郑, 郑国遭到严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故事】: 春秋时,楚国攻打宋国的萧邑,已经把城池团团围住了。楚大夫申叔展和宋大夫还无社本是旧友,现在两军对垒,两人不便谈话。申叔展担忧第二天攻破城池后,朋友要遭难,想暗示他早寻退路。便大声问还
【出处】: 唐·李贺《歌诗集·卷一·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故事】: 李贺是我国唐朝时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父讳,被迫不能应进士科考试。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故事】: 晋代中散大夫嵇康有个儿子名叫嵇绍,字延祖。长得身材高大,仪表出众, 举止风流潇洒。有一次嵇延祖到洛阳去, 凡是路上看到他的人, 无一不露出赞
【出处】: 《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故事】: 南北朝时北魏有个名叫李冲的宰相,是个博学多才、忠心耿耿的贤臣。他尽心竭力铺助孝文帝治理国家,整肃社会治安,还拟定新法,实行新的赋税制,为巩固北魏政权作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