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故事】: 有一次, 孔子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聊天。他们谈到自己过去的经历, 特别是在年轻时候的作为, 常常露出一种自豪的神色。后来, 话题又慢慢地转到现在的年轻人身上, 其中有个人说:“
【出处】: 唐·崔郊《赠去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故事】: 唐时有个名叫崔郊的秀才,私下同姑母家的一个婢女相爱,可他的姑母却不知道。后来,他的姑母由于家境中衰,就把这个婢女卖到一个大官的府第里去
【出处】: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故事】: 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腿。后来卞和又将这块璞玉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把这块璞玉当作石头,又砍去了卞和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 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子食也。子以我为不信, 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出处】: 《庄子·外物》:“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 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
【出处】: 元·白琏《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子弟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混沦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意思】: 古时候,几个青年聚在一起闲谈。他
【出处】: 《后汉书·孟尝传》: “尝到官, 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 去珠复还。” 【故事】: 东汉时, 合浦郡沿海, 不产谷物, 而盛产珍珠。可由于地方官吏残暴凶狠, 贪得无厌, 极力搜刮, 人民生活极为艰苦。珍珠蚌都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后来, 孟尝到合
【出处】: 宋·洪迈《客斋三笔》卷三:“(陈慥)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 故东坡有诗云:‘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仗落手心茫然。’” 【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陈慥的人, 为人风流潇洒, 自称龙丘先生。他非常喜爱歌舞,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 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故事】: 相传战国时代,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外地的人都竞相仿效。燕国寿陵地方有个年轻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不顾千里迢迢,长途跋涉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 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故事】: 唐代有个名叫崔沆的人, 在乾符二年举行科举考试时, 奉僖宗皇帝之命,担任主考官。崔沆为官廉洁, 办事严肃认真。他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 选拔考生。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县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故事】: 楚汉相争时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故事】: 在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有一座岳阳楼。楼高三丈,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气象万千。这座楼建于唐朝开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故事】: 相传轩辕黄帝有一次到具茨山去会见圣人大隗, 走到襄城时,因为迷了路, 就向一个迎而走来的牧童问路。这牧童长得骨格清秀,聪明伶俐, 不仅能说出具茨山的方位
【出处】: 《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故事】: 东汉和帝时,有一个名叫郭玉的太医,从小就向名医程高学习,擅长把脉和针灸术,治好了许多病人
【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故事】: 战国时, 有一次, 庄周和他的朋友惠施在一起闲游, 走到濠水桥边上, 只见桥
【出处】: 《后汉书·伏皇后记》:“(曹)操后以事入见殿中, 帝不胜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 则厚; 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 俯仰求出。旧仪, 三公领兵朝见, 令虎赉执刃挟之。操出, 顾左右, 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故事】: 汉献帝时, 曹操把持着
【出处】: 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故事】: 唐代有位学者名叫陆质,字伯冲,谥文通,他对于孔子的《春秋》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写了《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于当时和后世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 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 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 答曰: ‘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 故此相告, 何闻人子死, 反亦言好?’微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故事】: 东汉有个
【出处】: 南朝·宋·鲍照《苦热行》诗:“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种叫“蜮”的毒虫,它的性状有些象鳖,但只有三只脚。蜮生活在江河湖泽之中,隐形于水草之间。它能喷沙害人,人被射中就会发疮,即使人的影子被它射中,也会生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
【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功臣皆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故事】: 汉王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准备对部下论功行赏。当时许多将领争论不休,都自以为自己的功劳比别人大,应该享受高官厚禄。刘邦经过仔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故事】: 三国时,魏国谯郡有个人叫嵇康,字叔夜。嵇康是个孤儿,自幼贫苦,成人后娶魏宗室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故事】: 国子监的教师韩愈,早晨来到学校,把学生招集起来,教育他们说:“学业要精必须勤奋,贪玩就会荒芜;做事要成功必须三思,随心所欲就会失败。你们值得注意的是学业不
【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 不宜有怒。采封采菲, 无以下体。德音莫违, 及尔同死。” 【故事】: 西周末年, 有个女子因色衰而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了。她在回娘家的路上边走边想。她想到,飕飕的东风是那么的和缓, 它能
【出处】: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就国于薛, 未至百里,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故事】: 齐国国相孟尝君田文, 正为封邑薛地的债收不回来而烦恼,他的门下有个名叫冯 的食客, 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冯有心地问道:“债收毕, 买什么回来?”孟尝
【出处】: 《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 【故事】: 南北朝时的宋代有个谢超宗,是著名文学家谢灵云的孙子。谢超宗聪明好学,文章写得很漂亮,后来的宋孝武帝刘骏很赏识他。王府中的重要文告函件,都出自谢超宗手笔。新安王(孝武帝第八子刘子鸾)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