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故事】: 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 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主张绝圣弃智, 清静无为, 幻想倒退到“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他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 揭示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故事】: 战国时,有位竭力游说六国联合起来抗击暴秦的策士叫苏秦。一次,他到齐国见到了齐闵王,向齐王大谈了治国之道。其中,他列举了
【出处】: 《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北史 · 李谧(mi)传》:“青成蓝, 蓝谢青, 师何常, 在明经。” 【故事】: 南北朝时北魏有个名叫李谧的人, 从小就爱好读书。他曾拜学问也很不错的孔璠(fan)为老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妇曰:‘亲卿爱卿, 是以卿卿。我不卿卿, 谁当卿卿?’” 【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王安丰,他的妻子常常称呼王安丰“卿”。一次, 王安丰说道:“‘卿’原是君对臣或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女人对丈夫称卿,
【出处】: 唐·李白《长干行》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故事】: 从前有对夫妻,感情很好。自从结婚以后, 双方发誓要白头到老, 永不分离。可惜婚后不久, 男的被逼当兵出征边关, 久久不得回来。女的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酒酣,临邛令前秦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故事】: 西汉时,有位深得汉武帝赏识的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字长卿。有一年,
【出处】: 唐·杜甫《前出塞》诗:“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凤姐)因而对平儿道:‘俗话说, 擒贼必先擒王。……’” 【故事】: 贾府的凤姐(王熙凤)因争强斗智, 操劳过度,心力亏损,病了。因而家务琐事由李纨协理。李纨性
【出处】: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往,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故事】: 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朝廷任命乌公为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他上任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 曰:‘贾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 【故事】: 战国时魏人范睢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做门客时, 曾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睢口才出众, 想结交他, 派人送去一笔礼金, 范睢婉言谢绝了。这件事给须贾知道
【出处】: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 广四尺, 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 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 则见肠胃五脏, 历然无硋(碍)。人有疾病在内, 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出处】: 《汉书·杨恽传》:“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 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 【故事】: 汉宣帝时, 司马迁的外甥、华阴人杨恽曾被封为平通侯, 迁中郎将。杨恽廉洁无私, 轻财好义,但喜欢揭发别人的阴私,
【出处】: 《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故事】: 传说舜做首领的时候,皋陶和禹曾经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大事。皋陶认为:按照先王之道处理政务,就能管理好国家,大臣之间也才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禹问:“但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皋陶说:“这
【出处】: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 请僧住院, 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故事】: 宋代时, 有一个尚书叫晏景初。有一天, 他领着一帮子人外出, 路过一座寺庙时天色已晚, 请求寺庙的僧
【出处】: 《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yun)黂(fen),仅以过冬。暨春东作, 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有广厦隩室, 绵纩狐貂。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 人莫知者, 以献吾君, 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献戎菽、甘枲(xi)茎、芹萍子者, 对乡豪称
【出处】: 《庄子·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故事】: 战国齐宣王时,有个叫宋鈃(xing)的,和尹文一起曾游学于稷下。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宣扬不要为世俗所牵累,不用外物来矫饰,不苛求于人,不
【出处】: 《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姬。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故事】: 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个朝代,大有正直之人辅佐,但也不乏小人的乱国。《小雅·巧言》就反映了这样的现实:一位大夫受到了小人的中伤、诬陷,开始,君王不大理睬这些谗言。
【出处】: 《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无)间。” 【故事】: 汉孝元帝的老师萧望之,出身农家。少时爱好学习,后来成了有名的儒者。汉宣帝时,曾官迁大鸿胪,后左迁为太子太傅。宣帝死,孝元帝继位,萧望之一下子升为前将军光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故事】: 三国时代,曹操的大军攻占了襄阳,直取江陵。孙权派鲁肃往说刘备,同心协力共破曹操。这意见正合刘备心意,于是刘备让孔明与鲁肃同往东吴。孔明到东吴的第
【出处】: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故事】: 宋代襄阳有个书画家叫米芾(fu),也称米南宫,他有很高的临摹本领。为了弄到名画名帖,他常常采用欺骗手段。他在涟水的时候,借了一幅松牛图来描摹后,将真品留下,拿摹
【出处】: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故事】: 有一次,子贡到孔子家中请教做人之道。孔子先问他:“你认为怎样做人为好呢?”子贡说:“贫穷的时候不去巴结有钱有势的人;有了钱不翘尾巴。老师,您说这样行吗?”孔子笑了笑说:“行!但还不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故事】: 话说蓬莱山薄命岩红颜洞有位总管天下名花的百花仙子。有一年三月初三日王母圣诞,她约了几位仙子一同向西方昆仑山,参加“蟠桃胜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故事】: 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时逃跑回到了燕国后,秦国大将王翦攻破了赵国,前锋已打到了燕国南边国境。太子丹请来了荆轲,共商对策。荆轲说:“听说秦王悬赏捉拿樊于期将军,谁捉到了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君尚将贪商、於之富, 宠秦国之教, 畜百姓之怨, 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故事】: 秦孝公时, 宰相商鞅 (即卫鞅)实行了变法,十年中得罪了许多王亲贵戚。尽管商鞅帮助秦孝公对外
【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故事】: 战国末期, 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又称荀子。他出生在赵国, 后半生一直是在齐国的都城临淄讲学传道的。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认为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 一个人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故事】: 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苏秦,起先曾游说秦惠王,连续十次上书,始终没有被采纳。他带去的白斤黄金都用光了,只得离开秦国。他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阳老家时,妻子仍旧在织布,嫂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