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屈原《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佘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故事】: 在这名篇中,诗人首先自叙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表述……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又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词由。子贡是春秋时卫国……
【出处】: 唐·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头目安禄山率领十多万大军从范阳长驱南下,向唐王朝统治中心洛阳和长安进攻。昏庸的唐玄宗听……
【出处】: 《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故事】: 杜子听说楚庄王打算出兵攻打越国,就立刻赶去劝谏。他问楚王道:“大王:听说您要去攻打越国,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越国的政……
【出处】: 《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故事】: 子路同颜渊,一起向孔子学习弹瑟。颜渊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弹奏的技艺,弹奏起来……
【出处】: 《隋书·赵轨传》:“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请酌一杯水奉饯。” 【故事】: 隋朝有个赵轨,官任齐州别驾。赵轨为官清廉,无所取于民。他在齐州四年,上级来考查其政绩,年年都是最佳,是……
【出处】: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故事】: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讨论正心修身的问题。有个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修身必须先正心呢?”孔子说:“因为身子的主脑是心,如果当用……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故事】: 有一天,孔子发了感叹,说:“我是没有人知道的了。”子贡不理解,就问道……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进退两难。” 【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号山,这山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镇守的。他知道唐……
【出处】: 《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故事】: 晋厉公当权的时候,他怕王族公子争权作乱,就把不少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放逐到周国去侍奉单……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故事】: 一天,孔子大发感慨,说:“……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 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相推择可者。’” 【故事】: 秦朝末年, 四方纷纷起兵反秦,沛县县令也想起兵,于……
【出处】: 《韩非子·喻老》“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 将以观民则。虽无飞, 飞必冲天; 虽无鸣,鸣必惊人。” 【故事】: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招赘的女婿。身高不满七尺 (合今四尺多),为人滑稽, 能言善辩, 多次……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故事】: 战国末期, 燕国的太子丹,看到秦国很快就要消灭赵、韩、魏、齐、楚等国, 而且秦军已开到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边上了, 因而内心发愁,……
骨鲠:鱼骨头,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不说出来非常难受。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篇·怀念沈志远》:“想不到志远去北京参加一次提倡‘三不主义’的‘神仙会’后,又~,一连在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连用〕……
通“憋”,恶,坏。 《後汉书·度尚传》:“生为恶吏,死为敝鬼。”又《董卓传》:“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唐 李贤注:“言羌胡心肠敝恶,情态如狗也。《续汉书》‘敝’作‘憋’。《方言》云:‘憋,恶也。’”
【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坚强的意思。 【异】 “薄弱”侧重于不厚、不浓、微少,着重指力量小或分量小,从而不雄厚,容易动摇;它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实力方面,也可用于思想、意志等方面;常与“力量”、“势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