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故事】: 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看到秦国很快就要消灭赵、韩、魏、齐、楚等国,而且秦军已开到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边上了,因而内心发愁,异常紧张。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派武士荆轲去刺杀秦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太子丹便带着一批官吏,身穿白衣服,头戴白帽子,象送丧一样,一直把荆轲送到易水河上。荆轲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很难生还。临别的时候,他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结果,荆轲行刺没有成功,反被秦始皇用剑砍死,确实是一去再不能返了。
【意思】: 去了以后,就不再回来。复:再; 返: 回来。简作“一去不返”。
【古例】: 唐·崔灏《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不想过了几天,金寓做了黄鹤,一去不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过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