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书·息夫躬传》:“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 以败其师, 悔过自责, 疾诖误之臣, 思黄发之言, 名垂于后世。唯陛下观览古戒, 反复参考, 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故事】: 汉哀帝时, 有一年单于不来朝贡, 说是年成不好, 息夫躬就上书, 以“
【出处】: 《战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 结驷千乘, 旌旗蔽天,仰天而笑曰:‘乐矣: 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 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 蓐蝼蚁。又如何得其乐而乐之。’王大
【出处】: 《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觉后知, 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 【故事】: 有一次, 万章问孟子:“有人说, 伊尹能得汤的重用, 是他对汤要求的, 有没有这件事呢?”孟子说:“不对。伊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唐敖道:‘小弟闻得仙人与虚合体,日中无影; 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 亦或日中无影。寿麻之人无影, 不知何故?’” 【故事】: 《镜花缘》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借游历各个奇异的国家, 把社会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地揭露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 【故事】: 公元前597年,晋师以荀林父为帅攻楚救郑,郑已降楚,因此准备
【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到来日我壁间暗藏甲士, 擒住关公, 便插翅也飞不过大江去, 我待要先下手为强。” 【故事】: 这是说的三国时代吴、蜀斗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孙权时刻不忘要收回荆州, 但荆州有关云长守着, 用武力显然不行。孙权先采取
【出处】: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秋天到了, 发了大水, 大河小河都溢了出来, 河伯高兴极了, 感到极为畅
【出处】: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 莫之敢撄;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 其为士者笑之。” 【故事】: 有一年齐国遇到饥荒, 陈臻对孟子说: 现在全国的人都说你要照以前的老例, 请求齐
【出处】: 《汉书·叙传》:“定襄闻伯素贵, 年少, 自请治剧, 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故事】: 这是说的《汉书》作者班固的祖父辈的事。班固的祖父辈兄弟三人,老大班伯,老二班斿,老三班穉。这里说的是班伯的事。在汉成帝河平年间,单于来汉朝见,汉成帝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故事】: 楚国的陈相,本来是从陈良学儒家之道,后来就跟农家许行学农。有一次陈相见到孟子,告诉他说:滕国的国君滕文公怎么听了许行的话,怎么和老百姓同耕而食。孟子当
【出处】: 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伏承天恩,诏河南敦谕拾遗公。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 争先睹之为快。” 【故事】: 唐代的李渤, 字濬之, 性刚正, 刻志于学, 隐居在少室山。元和初年, 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等竭力推荐, 皇帝下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善属文, 太祖尝试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故事】: 曹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 文思敏捷, 博学多才, 在少年时就崭露出他的才能。有一次, 他父亲曹操看了
【出处】: 汉 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 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 故使然焉, 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 今寡人为君也, 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 是以痛之也,’” 【故事】: 有一次, 禹走出宫殿到监牢里去
【出处】: 《孟子·告子上》:“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故事】: 孟子是主张人性善的,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故事】: 有一天,孔子发了感叹,说:“我是没有人知道的了。”子贡不理解,就问道:“他们为什么不知道你的心呢?”孔子回答
【出处】: 《左传·昭公十八年》:“周其乱乎! 夫必多有是说, 而后及其大人。大大患失而惑, 又曰: 可以无学, 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 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 殖也。不学将落, 原氏其亡乎?” 【故事】: 曹平公死了, 鲁国派人去送葬。送葬的
【出处】: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故事】: 周武王起兵讨伐纣王的时候,为了争取民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旧的贵族也实行怀柔政策。在殷商没有彻底灭亡,他自己还没有正式建立王朝的时候,就把蓟这个地方封给了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故事】: 有一次,宋玉见到楚襄王。楚襄王责问他:“你是不是有行为不检点的地方,为什么有人在我面前说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 【故事】: 秦二世元年七月, 陈胜、吴广首先举兵, 原先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也乘势争权, 会稽郡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已经起义, 这是灭亡秦朝的好时机,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先下手的就能
【出处】: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狄侵我西鄙, 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 且让之。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 冬日之日也。赵盾, 夏日之日也。” 【故事】: 公元前620年, 狄国侵犯鲁国的西部地区, 鲁文公就向晋国告急。晋国
【出处】: 汉·刘向《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 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 不广河, 蒙耻辱以于世主。非以贪禄篡位, 欲事起天下利, 而除万民之害。” 【故事】: 这里说的是孔子、墨子游说各国的事。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战火不灭,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
【出处】: 《左传·襄公八年》:“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刑丘。” 【故事】: 郑国为了向晋国献媚,出兵攻打蔡国,抓到了蔡国的司马公子燮,又在刑丘这个地方开了个庆祝会,向晋国献功。可是蔡是楚国的属国,楚国当然不能置
【出处】: 汉魏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 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君家诚易知, 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 白玉为君堂。” 【故事】: 这首乐府描述了这样一个生活故事: 两个不相识的人, 在路狭的地方相遇了。路太窄, 容不下两辆车子开行, 对
【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天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尚忧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写到秦汉之间的一些大商人的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 “言未既, 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 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