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思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利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又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 【故事】: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多九公说:‘他以腐臭之物,如数给仆婢尽量饱食,倒也罢了;不但忍饥不能吃饱,并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故事】: 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周游各国
【出处】: 《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故事】: 东晋中期晋明帝的驸马桓温,南征北战,立了不小的战功,官做到大司马了。他的野心也就滋长起来,利用与皇室的特殊关系,专权乱政,不但对阴谋篡权的王敦表示赞赏,并且行动上也表现出
【出处】: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哀今之人, 胡憯莫惩。” 【故事】: 正是周幽王昏庸无道的时候, 出现了日食现象, 古人认为这是非常之变, 是乱亡之兆 。天变地也变, 轰轰隆隆的雷电, 使百
【出处】: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很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兮,不可以托些。” 【故事】: 楚怀王作为人质死在秦国了, 流放在江南的屈原, 听到这个消息极为哀痛, 于是就采用招魂的形式, 表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故事】: 有一个人到王季胤家去,遇到了许多所谓大人物,首先在客堂上看到安丰大将军、丞相坐在那里;到
【出处】: 唐·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老夫平生好奇古, 对此兴与精灵聚。已知仙客意相亲, 更觉良工心独苦。” 【故事】: 诗人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乾元元年的一天清晨, 玄都观的李尊师来访。诗人正在梳头, 一听说李道士, 就急忙上前迎客, 把他请进
【出处】: 《南史·胡谐之传》:“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故事】: 南朝宋代有个范柏年,他在梁州做官时,有一次因事去谒见宋明帝刘彧。在闲谈之间,谈到了广州的贪泉。明帝问范柏年:“你
【出处】: 《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朱熹注:“言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接物,其气清明之际,良心必有所发见者。” 【故事】: 孟子是主张“性本善”的,在谈到良心的时候,他先打个
【出处】: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秉耒力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运风, 良苗亦怀新。” 【故事】: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往往在诗中表露对自然、农事的志趣和爱好。这首诗说:春天来了,禾苗茁壮成长。我带着笑颜对农人们说,手把着
【出处】: 《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菜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故事】: 南齐时的孔稚珪对世俗的一套, 很觉讨厌, 喜爱山水自然。他居住的房子周围, 不加修饰, 保持自然本色: 长
【出处】: 《隋书·李谔传》:“遗理存异, 寻虚逐微, 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 【故事】: 隋初, 文帝的治书侍御史李谔, 极力反对当时的不重视内容、空洞浮夸、不切实际的文风, 特地上书隋文帝, 请求明
【出处】: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铿锵鸣兮琳琅。” 【故事】: 古代楚地一带,迷信习俗极为盛行。民众相信鬼神,隆重地进行祭祀活动。《东皇太一》描述了祭祀东皇太一的盛况。太一是一个神的名字,就是天帝;它的
【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故事】: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远古的时候,古人想象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共工氏同祝融氏打仗被打败了,非常恼怒,就头触不周山,把支撑天的柱
【出处】: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故事】: 有一次孟子谈到仁义与人的天性的关系时, 这样说: 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这就是他的天性好
【出处】: 《后汉书·陈寔传》:“有盗夜入其室,止上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故事】: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寔的家里,躲
【出处】: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 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 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 可以有志于学矣。” 【故事】: 这里说了三个生活小故事: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 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为了增高炉温,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免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要发兵去攻打魏国。淳于髡知道
诃源: 《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故事】: 有一次孟子谈到伯夷的时候, 他说:“伯夷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里呢? 他眼不看不合法度的颜色, 耳不听不合礼节的声音; 不是明君他不事奉, 不是同心的人他不使唤; 天下太平、政治清明
【出处】: 《左传·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 【故事】: 卫国的国君大叔疾逃奔到宋国去了,孔文子准备去把他追
【出处】: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 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 父无争子, 兄无争弟,士无争友, 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故事】: 汤、武是英明君主, 桀、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桀是
【出处】: 《论语·雍也》:“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己。” 【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 对老百姓能广博布施, 还能够救济众人,那他可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如果能这样, 何止是仁
【出处】: 唐·杜甫《历历》:“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己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故事】: 杜甫在流泊中感叹时事和人生。身在漂泊之中的杜甫,想到开元极盛时期的情形,清清楚楚地就象在眼前一样。可恨的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故事】: 秦国派大将攻伐韩国,野王一被占领,上党这个地方就孤立了。上党的地方官冯
【出处】: 《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理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 【故事】: 公元前74年,大将军霍光迎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宣帝年幼,一切朝政大事由霍光决定。同时霍家已封三侯。可是,霍光的老婆霍显还不满足,勾结御医淳于衍毒杀许皇后,想使自己
【出处】: “《文中子·魏相》:“谓薛收曰:‘道废久矣。如有王者出, 三十年而后, 礼乐可称也, 斯已矣!’收曰:‘何谓也?’子曰:“十年平之, 十年富之, 十年和之, 斯成矣。’子曰:‘早婚少 , 教人以偷; 妾媵无数, 教人以乱, 且富贵有等, 一夫一妇, 庶人之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