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唐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故事】: 大诗人杜甫赴京应试不第,因居长安十年之久,后来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李白由吴筠推荐,做了翰林供奉;不久,受到杨贵妃等人的毁谤,辞官回乡,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一犬吠声。’” 【故事】: 一只狗偶然“汪汪”一叫,许多狗听到了,就会“汪汪汪汪”地一起乱叫起来。这第一只狗,也许果真看见了些什么可疑的人或其他东西,所以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而别的那些狗,却往
【出处】: 《论语·公治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故事】: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曾经周游了列国,到了陈国,他讲的那些道理,陈国人不肯接受。因而孔子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其时,孔子由于自己的道理在陈国
【出处】: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故事】: 春秋时, 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 实际权势很大, 早已超出国君鲁哀公之上。当时费邑 (今山东费县),是季康子的私邑, 他为进一步扩大和筑固自己的统治权力, 想攻伐附进的颛臾, 把它吞并过来。颛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向孟子讨教如何保民而王的办法说:“愿先生帮助我的志向,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也极想试一试。”孟子便说
【出处】: 《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故事】: 我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是十分有趣的。每当天子祭土神的日子,便用五种颜色的泥土来筑祭坛,一个方向一种颜色,东方青,南方红,西方自,北方黑,中央黄。分封某方向的诸侯时,就取某方的土用白茅包着
【出处】: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 衣轻裘。” 【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公西赤。有一天, 公西赤接受孔子的命令出使到齐国去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有, 因为公西赤不在家, 他的母亲无人奉养, 就代他母亲去求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出处】: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 (无志) 为洛阳令, 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 我之丰、沛, 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 可分路而行。’” 【故事】: 北魏洛阳令元志, 仗着自己有些才能, 相当骄傲, 轻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 非同小可。” 【故事】: 蒋门神依仗孟州张团练的势力,霸占了施恩的市井酒店快活林,并把施恩打得数月起不了床, 施恩病体稍有好转后就请武松为他报仇, 去快活林打蒋门神。武松满口答应,但
【出处】: 《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 卜之, 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 所获霸王之辅’。” 【故事】: 西周时,周文王打算组织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出发之前,他慎重其事地请占卜的人算了一卦。卦词上是这样说的: 此次出去打猎猎获的不是龙也不是
【出处】: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故事】: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多年的实践使他认识到, 诸侯王的权势过大, 各种制度不够严密, 加上外族的侵扰, 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 他向文帝上疏, 谈了
【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故事】: 曾参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他俩又是好朋友。后来曾参常常追想起他们的同窗生活, 每当想起颜回, 对他的学问、为人都很钦佩。他说:“把自己能够的事体,问那
【出处】: 《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故事】: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能做到:在贫贱的时候能安于生活,在富贵的时候也能知足常乐,这才算是真正有福气的人。他认为古代贤君大舜就是这样的人
【出处】: 战国·楚·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故事】: 宋玉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学生。他因为老师屈原一片忠诚,却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反被放逐到外地去,心中非常同情,也极为不满,于是用圆凿方枘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屈原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四十五回:“孺子不知事如此, 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 乃坏妇人之片言耶? 放虎归山, 异日悔之晚也。” 【故事】: 战国时代, 秦晋两国在崤山打了一仗。晋军军师先轸率领晋军打败了骄横的秦军。俘虏了孟明等秦军三帅。晋赢
【出处】: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故事】: 周朝的时候,我国虽有初具规模的城市,但并无商店。可是,已经出现了自由市
【出处】: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姓有名若。有若常开导他人如何做人的道理, 强调须在根本上下功夫。他说:“世界上的人, 如果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能够孝顺父母, 恭敬兄长
【出处】: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 杜渐防萌, 则凶妖销灭, 害除福凑矣。” 【故事】: 东汉和帝时, 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宪兄弟擅权,为非作歹。司徒丁鸿上书和帝, 建议趁宪氏兄弟的权势还未强大,及早加以制止,以防后患。 【意思】: 在错误或坏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辞先王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故事】: 三国时有个徐庶,足智多谋,曾为刘备的军师。当时,曹操也很赏识徐庶,想让徐庶脱离刘备,投到他那边去。于
【出处】: 《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矣,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故事】: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去晋国访问,走到中牟(属赵国,在今河
【出处】: 《列子·仲尼》:“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我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故事】: 春秋时有个名医,名叫文挚,他的医术,十分高明。有一次,龙叔对文挚说:“我病了,你是名医,不知能否治得了?”文挚便让龙叔脸朝亮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故事】: 孟子极力主张“仁”。他一生中总是一有机会就宣传他的为“仁”思想和行“仁政”主张。一天,他在与人谈论选弓箭、选铠甲时,又把问题拉到了“仁
【出处】: 《南史·谢览传》:“意气闲雅,视瞻聪明,武帝目送良久,谓徐勉曰:‘觉此生芳兰竟体。’” 【故事】: 南朝梁代时有个谢览,字景涤。二十多岁就做了太子舍人。梁武帝平定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谢览前去拜见武帝。见面时,谢览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举止闲
【出处】: 《文苑莫华》卷三五二载无名氏《七召》:“既变丑以成妍, 亦反老而为少。” 【故事】: 传说, 汉时淮南王刘安, 专好求仙学道, 要想得到长生不老的法术。一天, 有所谓“八公” (八个老翁)前来求见, 说有“却老之术”,愿意当面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
【出处】: 《孟子·尽心上》:“不能三年之丧, 而缌小功之察; 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 是之谓不知务。” 【故事】: 孟子去见梁惠王, 王问:“处理事务应注意些什么呢?”孟子回答说:“聪明的人, 无不知道要拣那应该做的事先去做。有仁爱之心的人,无不知道最要紧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故事】: 孟子说:“从前贤帝舜是农夫出身, 傅说是工匠出身, 鬲膠是商人出身, 管仲是狱卒出身, 孙叔教来自险远的海边, 百里奚来自买卖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