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之务, 宜君臣上下, 并用筹策, 计较府库, 量入为出。” 【故事】: 卫觊曾任曹操的属官, 后升任尚书郎。魏明帝登位, 卫觊被封为乡侯。明帝是个十分奢侈、暴虐的君主, 他不但大兴土木, 广造宫室, 而且酷爱养鹿, 霸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 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故事】: 有一次, 孟子到齐国游说,齐宣王在豪华的“雪宫”里接见他,并问孟子:“有道德的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接着说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如何巡游的故事。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 服而舍之, 度德而处之, 量力而行之, 相时而动, 无累后人, 可谓知礼矣。” 【故事】: 这是《左传》作者评郑伐许这件事说的话。郑伐许的情况是这样的: 郑庄公看到许庄公不受法度,就派军队去攻伐。许国是小
【出处】: “《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南朝·宋·鲍照《咏史》:“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故事】: 这是叙写丰年收获时的景象。收获了, 大家喜笑颜开, 紧张地劳动着, 多热闹啊! 收割以后,田里堆得密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故事】: 宋代的朱熹说,这首诗叙写了这样一件事:大夫看到帝王受了邪谋的迷惑, 因而不能从善而断,好的建议不接受, 坏的主意倒反而采用了。可叹的
【出处】: 汉·刘向《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 和氏之璧,得之者富, 失之者贫。”高诱注:“隋侯, 汉东之国, 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 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 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 【故事】: 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东海之滨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 【故事】: 东汉末年,董卓操纵大权,朝政十分混乱,除掉董卓是朝野的共同心愿。司徒王允设计一个连环计:他有一个义女名叫貂蝉,十分美貌。他把除掉董卓的心思告诉貂蝉,并和她
【出处】: 《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故事】: 南齐时代有个张融,有些学问,手腕高明,点子甚多,特别是他忠于齐太祖萧道成,萧道成也十分器重他,就一再给他加官晋级,并常常给以特殊的恩宠。有一次
【出处】: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哀今之人, 胡憯莫惩。” 【故事】: 正是周幽王昏庸无道的时候, 出现了日食现象, 古人认为这是非常之变, 是乱亡之兆 。天变地也变, 轰轰隆隆的雷电, 使百
【出处】: 《论语·述而》:“子路曰: ‘子行三军, 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词由, 有一次, 孔子赞美颜渊说:“天下用我, 我就把正理实行出来, 不用呢, 就把正理藏在心头了。能这样做的, 只有我和
【出处】: 《南史·胡谐之传》:“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故事】: 南朝宋代有个范柏年,他在梁州做官时,有一次因事去谒见宋明帝刘彧。在闲谈之间,谈到了广州的贪泉。明帝问范柏年:“你
【出处】: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铿锵鸣兮琳琅。” 【故事】: 古代楚地一带,迷信习俗极为盛行。民众相信鬼神,隆重地进行祭祀活动。《东皇太一》描述了祭祀东皇太一的盛况。太一是一个神的名字,就是天帝;它的
【出处】: 《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菜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故事】: 南齐时的孔稚珪对世俗的一套, 很觉讨厌, 喜爱山水自然。他居住的房子周围, 不加修饰, 保持自然本色: 长
【出处】: 唐·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老夫平生好奇古, 对此兴与精灵聚。已知仙客意相亲, 更觉良工心独苦。” 【故事】: 诗人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乾元元年的一天清晨, 玄都观的李尊师来访。诗人正在梳头, 一听说李道士, 就急忙上前迎客, 把他请进
【出处】: 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故事】: 董仲舒是非议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个人,极力推行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仁治,而不赞成法治。他认为,要以仁义施于天下。因此,他上书汉武帝,写了
【出处】: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 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 父无争子, 兄无争弟,士无争友, 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故事】: 汤、武是英明君主, 桀、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桀是
诃源: 《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故事】: 有一次孟子谈到伯夷的时候, 他说:“伯夷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里呢? 他眼不看不合法度的颜色, 耳不听不合礼节的声音; 不是明君他不事奉, 不是同心的人他不使唤; 天下太平、政治清明
【出处】: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故事】: 有一次孟子谈到仁义与人的天性的关系时, 这样说: 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这就是他的天性好
【出处】: 唐·杜甫《历历》:“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己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故事】: 杜甫在流泊中感叹时事和人生。身在漂泊之中的杜甫,想到开元极盛时期的情形,清清楚楚地就象在眼前一样。可恨的
【出处】: “《文中子·魏相》:“谓薛收曰:‘道废久矣。如有王者出, 三十年而后, 礼乐可称也, 斯已矣!’收曰:‘何谓也?’子曰:“十年平之, 十年富之, 十年和之, 斯成矣。’子曰:‘早婚少 , 教人以偷; 妾媵无数, 教人以乱, 且富贵有等, 一夫一妇, 庶人之职也
【出处】: 《论语·雍也》:“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己。” 【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 对老百姓能广博布施, 还能够救济众人,那他可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如果能这样, 何止是仁
【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故事】: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远古的时候,古人想象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共工氏同祝融氏打仗被打败了,非常恼怒,就头触不周山,把支撑天的柱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节不挠, 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故事】: 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命大将邓艾、钟会率数十万大军伐蜀,不多久蜀主刘禅投降。钟会有心叛魏,但怕邓艾牵制,便密告邓艾谋反,擒住邓艾。这时司马昭
【出处】: 明·于谦《入京》:“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故事】: 在明朝的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都得要贿赂权贵,否则就寸步不行。于谦在任河南、山西巡按期间,有一次要入朝办事,两个幕
【出处】: 唐·李白《长干行》:“妾发初复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故事】: 《长干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丈夫远出经商去了, 久久不见回来,因而对丈夫十分怀念。诗以商妇自述的口吻, 道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出处】: 《荀子·君道》: “论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 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所宜, 上贤使之为三公, 次贤使之为诸侯, 下贤使之为士大夫, 是所以显设之也。” 【故事】: 关于为君之道, 荀子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所谓君主, 就是能够把各种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