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孟子·尽心上》:“是故知命者,不立乎 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 非正命也。” 【故事】: 孟子有个学生对人的吉凶祸福不可理解。有一天, 他问孟子说:“有的人为非作恶而死, 那是活该; 可有的人行善洁身却突然死去了, 这是多么不
【出处】: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 他是个有钱贼, 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故事】: 河南府尹李彦实中年丧妻,膝下唯有女儿玉英。玉英芳龄十七, 父女相依为命。李彦实为官清廉,家境清寒。不幸李彦实被人诬告,须去西京(今河南
【出处】: 《孟子·尽心下》:“恶似而非者, 恶莠, 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 恐其乱信也。恶郑声, 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 恐其乱德也。” 【故事】: 孟子有个学生叫万章, 常请老师解难释疑。有一次, 万章问孟子说:“孔子在陈国
【出处】: 《史记·韩长孺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故事】: 西汉有个韩安国, 是梁孝王宠信的大夫。韩安国犯了国法, 被判处有期徒刑, 关押在蒙地 (今山东蒙阳县西南) 服刑。牢狱中有个狱卒叫田甲的侮辱韩安国, 韩十分气愤,
【出处】: 元·无名氏《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姜尚)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故事】: 周朝初年有个姜太公,名叫姜尚也叫姜子牙。因其先世封于吕,又名吕尚。姜太公因怀才不遇,隐居于渭水之滨。他经常用无饵
【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谷曰:‘中国用吾为相, 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 【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 战争频繁,特别是中原地带, 更是动乱不安。北方后唐明宗时有个叫韩熙载的志士,想从战乱的中原去江南做官。他的挚友李谷给他送行, 并在正阳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故事】: 战国时候, 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直言敢, 屡遭贬责。尽管如此, 他一直心忧祖国,对虎狼般的秦国始终认为是楚国的祸患。有
【出处】: 宋《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故事】: 程颐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在谈论关于知识问题时,强调只
【出处】: 《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故事】: 春秋时的叔向,有一次他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为卿,位在国君之下,可是我财富并不多。”叔向听了马上表示祝贺。韩宣子感到奇怪,他说:“我现在已
【出处】: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 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故事】: 北宋年间, 陈州连续三年大旱, 颗粒无收, 百姓饥饿, 几至相食。朝廷获知灾情, 欲派人去陈州开仓粜米。权臣刘衙内竭力推荐其儿子小衙内及女婿杨金吾, 以图从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箭者》,日:‘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怖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盆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卜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故事】: 春秋时,.徐昧当了昊国的国君,他的弟弟季札被拜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故事】: 韩愈自二十五岁登进士后,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前后做了几任国子监博士这种清高而无
【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 世称‘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故事】: 汉朝的王吉和贡禹是一对好友, 他们二人自幼好学, 通晓五经, 学识渊博, 为人廉洁。由于他们爱好相同, 抱负相同, 所以关系特别亲密。正因为如此, 在当时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贵族介之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为晋文公回国掌握政权出了很大的气力。晋文公回国掌权后,为了感谢跟随他流亡的人员, 便普遍给以赏赐和提拔, 但随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庾元规 (亮) 语周伯仁 (顗):‘诸人皆以君方乐。’周曰:‘何乐, 谓乐毅耶?’庚曰:‘不尔,乐令(广)耳。’周曰:‘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故事】: 晋朝有个人叫庾亮, 字元规。他有个朋友叫周顗, 字
【出处】: 《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率其余卒……使人请于齐王。齐王怒曰: ‘若残竖子之类, 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 大败。……燕人逐北入国, 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故事】: 齐国有个将领名叫达子。有一次, 达子带领军队去
【出处】: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口: ‘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听焉。’先生曰: ‘於戏(呜呼)!可乎战,可乎哉!谈何容易?’” 【故事】: 东方朔常向汉武帝直言进谏,但武帝有时听不进去。一次,东方朔上书提出耕战强兵的建议,又未被采纳。为了讽谏武
【出处】: 《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 其子没于渊, 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 而骊龙颔下, 子能得珠者, 必遭其睡也。” 【故事】: 传说古代黄河岸边住着一家穷人, 他们全靠编织芦苇帘为生。一次
【出处】: 《晋书·孙惠传》:“指麾则五岳可倾, 呼噏则江湖可竭; 况履顺讨逆, 执正伐邪, 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 猛兽吞狐, 泰山压卵, 因风燎原, 未足方也。” 【故事】: 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孙惠, 其人不善于词令,但文章写得相当好,成文的速度也相当快。当时
词源《世说新语·雅量> "邢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承相语都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郡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榔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华乱坠。” 【故事】: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云光法师天天聚徒讲经。他的徒弟多达一二千人。由于他讲经讲得非常好,终于感动了天上的花神。花神一时高兴起来,便把鲜花从天上撒了
【出处】: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故事】: 东汉末年, 左中郎将蔡邕有个女儿名琰, 字文姬。蔡文姬博学多才, 妙于音律。然而, 文姬生不逢时, 其时,天下大乱,匈奴南侵,民不聊生。于公元196年, 文姬被匈奴
【出处】: 唐·李贺《致酒行》诗:“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故事】: 唐宪宗元和初年,李贺赴京都长安应试,却不幸因避父亲名讳,被取消了参加考试的资格。为此,李贺异常愤懑、苦闷。客店主人见李贺萎靡不振,
【出处】: 《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河。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故事】: 西周末年,陈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有一位年青的小伙子,日夜思念着他的情人。他想念着那长满了蒲草、盛开着芙蓉的湖释之岸,因为在那儿住着他的心
【出处】: 《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 【故事】: 蒋闾葂向鲁国国君提了建议之后,便去告诉季彻:“鲁国国君早些时候叫我给他提意见,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但他不信。我没有办法,只好说几句。我说:‘做一个
【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 大薄凝之; 既还谢家, 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 逸少之子, 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憾乃尔?’答曰:‘一门叔父, 则有阿大中郎; 群从兄弟, 则有封、胡、遏、末, 不意天壤之中, 乃有王郎。’ ”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