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史·徐陵传》:“ (徐陵)年数岁, 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故事】: 南北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徐陵, 字孝穆, 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据说徐陵自幼聪颖绝顶,八岁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 十三岁就精通老子、
【出处】: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 每与宾客议论经旨, 滔滔不竭, 如下阪走丸也。” 【故事】: 诗人张九龄是唐玄宗时代的有名宰相。他口才好, 善于雄辩。所以《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说:“张九龄善于雄辩, 每次与宾客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故事】: 公元前518年夏, 郑、晋、宋、卫、曹、邾、滕、薛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父地方开会, 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问题。会议期间, 一天, 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
【出处】: 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故事】: 春秋时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议论纷纷。他便下了一道命令:“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久视元年》:“(狄)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 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 【故事】: 唐代的宰相狄仁杰很受武则天的信任, 他为武则天推荐了姚元崇、张柬之等数十人为官。这些人后来
【出处】: 《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理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飱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事】: 战国时代的荀子,经常给学生讲学习的道理和方法。一次,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我自以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 原叔必有大咎, 天夺之魄矣!” 【故事】: 公元前594年, 赤狄相酆舒执政后杀了其国君潞子婴儿的夫人, 又伤了潞子的眼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 因此, 晋国在同年的夏季出兵攻打赤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即
【出处】: 《孟子·娄离上》:“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故事】: 有一次,孟子和他的学生谈论做国君的怎样才能天下无敌。孟子说:“弱小的国家要想能天下无敌,就得以强大的国为师。可是,现在有些弱小的国家却以接受他人的命令为
【出处】: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故事】: 元代诗人萨都刺,有一次,登上石头城(即今南京城)瞭望四方,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即填《念奴娇·登石头城》词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石头城上,望天低
【出处】: 《看山阁闲笔》:“得一文, 天诛地灭; 徇一情, 男盗女娼。” 【故事】: 有个县令去某地赴任。为了表白自己廉明公正, 他亲自写了一幅对联, 上联是:“得一文, 天诛地灭”,下联是:“徇一情,男盗女娼。”还请工匠用好木头制成烫金誓联,亲手挂在衙门两
【出处】: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故事】: 有一次,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交谈。当谈到关于“好好先生”这一问题时,万章问:“什么是好好先生呢?”孟子回答说:“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万章又问:“好好先生可恨,又可恨在
【出处】: 五代·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徐视其(织女)衣并无缝,翰问之, 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故事】: 古代有个神话: 有一天暑天的晚上, 皓月当空, 银光四泄。郭翰在庭院中的躺椅上乘凉, 忽然看见有个仙女冉冉从空中下降, 自称她是织女。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 (荫),小国之事大国也, 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 急何能择。” 【故事】: 春秋时, 大国之间争权夺利, 小国往往处在被欺负的地位。公元前610年, 晋灵公为了和楚庄王争当诸侯之长, 在户地会合
【出处】: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 【故事】: 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 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 举自家一株大樗(即臭椿) 树为例, 说树的主干肿, 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 以此来
【出处】: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故事】: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讨论正心修身的问题。有个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修身必须先正心呢?”孔子说:“因为身子的主脑是心,如果当用心的时候,有偏于发怒的方面,那心就为怒所
【出处】: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 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故事】: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 有个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汉王曰:‘天下汹汹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 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故事】: 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在广武涧筑城驻军, 双方相持已久, 战士饱经长期打仗的痛苦, 百姓吃足了水陆运输军备的苦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 则农有余粟, 女有余布。” 【故事】: 孟子的学生彭更思想活跃,善于提问。有一次,他对老师说:“现在有的人出门去, 后面跟随的车子数十辆, 随从数百个, 一国一国的过去, 受诸侯的供养, 难道不太过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故事】: 李广是汉景帝时的名将,世称飞将军,匈奴人闻之丧胆。在吴、楚发生叛乱时,李广是骁骑都尉。他跟随太尉周亚夫去平定吴、楚叛军,在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故事】: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齐军在田忌、孙膑的带领下,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以
【出处】: 《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大诗人。传说,他小时候读书不刻苦,学习成绩不够好。老师教育他要刻苦学习,他总是说:“读书学习太难了,我不行
【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之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或以《毛诗》卷染油代烛, 醉游彻晓。” 【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倪之芳,性格特别古怪。他喜欢喝酒, 酒后疯疯癫癫, 行动怪里怪气, 但是却很坦然, 不以为羞耻。有一次, 他喝完酒后,
【出处】: 《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故事】: 西周初年,贵族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让宫廷文人用诗歌的形式,记叙了一系列建功立业的大事,成为周部族的史诗。《大明》
【出处】: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朱熹注:“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大,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故事】: 春秋时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欲求富国之道。有一次,他向有若请教道:“
【出处】: 《后汉书 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 【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叫班超,幼有大志,好读书,并且擅长辩论。汉明帝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做了校书郎,他同其母也跟着到了洛阳。当时因家境贫困,
【出处】: 《北齐书·李元忠传》:“徒有虚名, 不救其弊。” 【故事】: 南北朝时, 北方的齐国有个人名叫李元忠。李元忠家很富实,同乡老百姓有困难到他家借粮借钱, 他都不让还, 所以乡人甚敬重他。李元忠后来做光州 (今河南光山县一带) 刺史时, 正遇上该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