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故事】: 子思一心想把祖父孔子的为人之道传给孟子,所以就写了《中庸》。一开始就讲天命。他说:道在性中,教才有道。性有喜、怒、哀、乐,这是人人都有的。当它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自然的,天性没有偏向。这样的性,可以说是“中”;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了但却合乎自然的道理,这就可以说是“和”。所谓“中”,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的大本; 那么“和”呢?就是天下的人共同走的修养身性的路。
【意思】: 指人的各种感情。喜: 高兴,欢喜; 怒: 发怒,愤慨; 哀:悲伤,哀痛; 乐: 快乐、欢欣。
【古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曰:“虽是海外之邦,不过言语不同,衣服有异,那喜怒哀乐的人情,原是一样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