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故事】:孟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做了一世的事,知道怎么去做,可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子说:万事有当然,有所以然。可有的人做了事,只知道按当然去做,却不管其所以然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做长了,成了习惯了,只顾去做,也就不去考虑其中的道理了。象这样的人,世上还不少啊!
【意思】:时间长了成了习惯,就不能觉察其中的道理了。习:习惯;焉:文言虚词,含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发觉。亦作“习而不察”。
【古例】:宋·张误《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不察,亦可以混过一生。”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