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酖 (鸩) 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故事】: 东汉顺帝时有个霍谞,他为人忠厚,少通经书。霍谞十五岁那年,有人诬告他舅父宋光妄改法令。汉大将梁商接到诬告状后,就派人捉拿宋光。宋光蒙冤入狱,受尽折磨。霍谞深感不平,便上书梁商,为他舅父宋光伸冤。他说他舅父一贯奉公守法,绝不敢妄改法令,即使对法令有疑难之处,也从未妄加解释。他绝不会为法令问题而触犯皇上。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说:“我舅父如果那样做了,‘就象用有毒的附子充饥,用有毒的鸩酒止渴。’我们知道,当附子、鸩酒进入肠胃,人就要断气,难道我舅父能不顾后患做出这样不明智的事来吗?”由于查无实据,后来梁商便把宋光释放了。
【意思】:喝毒酒解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酒喝了能毒死人。比喻采取有害的办法救急,不顾严重后果。
【古例】: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一·嘉遁》:“酣鸩酒以止渴也。”《晚清文学丛钞·扫迷帚》第十四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治疗疮而剜肉?”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睡眠是最好的休息。可是我又总是失眠。大量服用安眠药,脑子越来越坏。我在饮鸩止渴。”巴金《谈〈憩园〉》:“他们里面也有抽鸦片烟的,年纪大一点的轿夫多数抽大烟,因为他们的体力不够,不得不用这种兴奋剂来刺激,明知这是饮鸩止渴,但是也无其它办法。”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