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 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故事】: 汉末的曹操、孔融都是文人,也都从政。汉献帝时,孔融任北海太守, 为官清廉,博得百姓的赞许。但在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年代,单是公正、廉明还不行, 还要有一套政治手腕,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故事】: 有一天,缺问王倪说:“你知道所有的物体是不是都一样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毛嫱、丽姬两个美人来说明,毛嫱,是越国的美
【出处】: 宋·陆游《醉歌》:“三十六策醉特奇, 竹林诸公端可师。秋风萧萧吹鬓丝, 蟹螯正可左手持。醉倒村路儿扶归, 瞠目不识问是谁。浩歌起舞夜何其, 北斗磊落明可移。” 【故事】: 这是诗人叙写了一次把酒吃醉了的事。有一次, 诗人吃酒吃醉了, 实际上他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给信入贺,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故事】: 楚汉相争中,刘邦本处于劣势,由于韩信善战,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故事】: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诸郡,蜀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后,于是就准备北伐,和曹魏决一雌雄。临行前写了《前出师表》,要刘禅尊贤远佞;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 第十六回: “正是财动人心, 他也不救火, 他也不叫水, 拿着那袈裟, 趁哄打劫,拽回云步, 径转东山而去。” 【故事】: 唐僧和孙悟空师徒二人来到了观音禅院, 那老和尚看了唐僧的袈裟, 动了心, 要偷了去。老和尚为什么爱慕这件
【出处】: 《庄子·逍遥游》:“之人也,物莫之伤, 大浸稽天下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孰肯以物为事。” 【故事】: 有一次, 肩吾和连叔谈到接舆这个人, 说接舆大而无当, 是个狂人。因为他说藐姑射山上有一位神人,
【出处】: 《汉书·郑崇传》:“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上怒,下崇狱,穷治,死狱中?” 【故事】: 郑崇在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他经常向汉哀帝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尚书令是一个奸佞、谄媚的小人,素来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 ‘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 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 亦超超玄箸。” 【故事】: 东晋时, 王济等一般名流经常到洛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殷甚以为有才, 语王恭, 适见新文甚可观, 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读, 殷笑之不自胜。王看竟, 既不笑, 亦不言好恶, 但以如意帖之而已。殷怅然自失。” 【故事】: 晋代的殷仲湛, 自以为很有文才。有一天, 他
【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 平为宰, 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 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 亦如是肉矣。’” 【故事】: 有一天, 陈平所居住的库上里, 酬祭社神。祭社神是要用肉的。酬祭结束了, 祭的肉就要分掉。大家就推陈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 【故事】: 有一次,孔子见到了温伯雪子,一句话也没有说,子路觉得奇怪,就问孔子:“你很久就要见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予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故事】: 有一天,齐景公问晏子说:“要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故事】: 有一次,公孙丑向孟子提了一个问题:“伯夷、伊尹和孔子
【出处】: 《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合和朝廷, 皆此类也。” 【故事】: 这是说的汉代杜延年的事。汉昭帝时, 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杜延年是霍光的得力助手。两人配合得很好, 霍光持刑罚严, 延年辅之以宽。有这么一件事: 桑弘羊与燕王谋叛事发, 他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故事】: 屈原被流放了,思想上总有一个问题想不通:自己竭智尽忠,报效国家,可结果是
【出处】: 《新唐书·卢承庆传》:“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故事】: 唐太宗时,卢承庆担任对官吏的考绩评功的工
【出处】: 《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 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 流离子之; 叔兮伯兮, 裒如充耳。” 【故事】: 东周时候, 狄人入侵黎国,把黎国的君臣都驱逐了出来, 暂时寄住在卫国。卫国和黎国是同宗,黎国希望能得到卫国的帮助, 驱逐
【出处】: 《南史·谢朓传》:“朓好奖人才。会稽孔粗有才笔, 未为时知, 孔珪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 ……谓孔珪曰:‘士子声名未立, 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故事】: 南北朝时期, 南齐有个叫谢朓的人, 善于写五言诗, 文笔清丽, 在当时文坛上
【出处】: 《晋书·贾充传》:“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 【故事】: 这里说的是晋代有个姓贾名充字公闾的人,他的名和字是怎么来的故事。贾充的父亲叫贾逵,是魏国的名臣。他在任
【出处】: 唐·骆宾王 《为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暗呜则山岳崩颓, 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致敌, 何敌不摧; 以此图功, 何功不克。” 【故事】: 唐高宗死后, 中宗继位, 武则天以中宗年幼为理由, 临朝为政。到第二年, 武则天又废掉中宗, 立睿宗; 过了几年又废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即便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
【出处】: 《楚辞·九章·惜诵》:“惩于羹而吹齑兮, 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 犹有曩之态也。” 词由。屈原因遭谗而被放逐之后,仍不丢其爱国忠君之心, 写了一系列诗篇来抨击贵族集团, 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惜诵》追念过去坚持进步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打
【出处】: 《诗经·大雅·凫鹥》小序:“太平之君子, 能持盈守成。” 【故事】: 《凫鹥》写了周代祭祀的事,以歌颂能“守成”, 能使天下太平。诗篇是这样描叙的: 用一个活人充扮成所祭的鬼神, 摆上了酒菜, 酒是清的, 菜是香的。鬼神犹如实实在在地在面前,能
【出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 尚可舂。兄弟二人, 不能相容。’ ” 【故事】: 汉文帝有个弟弟叫刘长, 被封为淮南王。他想当皇帝, 就起兵谋反, 但很快就被平定了。抓住了刘长就解往蜀郡严道县。在押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李愬言于李祐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愬然之。” 【故事】: 公元816年,唐宪宗派李前去讨伐蔡州之乱。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据蔡州,不但为非作歹,而且为谋不轨;唐王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