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明·由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秦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桧殁(mo)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往,见桧与万俟卨(读mo qi xie)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
【出处】: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 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 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故事】: 汉武帝刘彻在晚年十分沉湎于求仙访药,想长生不死。当时有个叫公孙卿的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故事】: 商代以前,天下众多诸侯互相征伐,残杀无辜百姓,百姓非常痛恨他们。后来商汤顺从民意,进行征讨。汤向东征伐,西边蛮夷人就抱怨他为什么不来拯救他们;汤向南面征伐,北边的狄人就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 其势莫敢先动。” 【故事】: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 带领军队扫平了齐国的地方 (今山东省) , 被封为齐王后, 军威大振,名闻遐迩。这时, 齐地有个谋士叫蒯通的向韩信献计道:“项羽和刘邦互相争战多年,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事】: 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处在列国纷繁争战的时代,看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因而,在有一次谈话中说明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者与战争能否取胜的关系。他说:“天时条件好不如地利条件好,地
【出处】: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故吾每为文章, 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 未尝敢以怠心易之, 惧其弛而不严也。” 【故事】: 柳宗元, 这位唐代与韩愈并称的杰出文学家, 做事情、写文章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一次,韦中立向柳宗元
【出处】: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故事】: 西周这个奴隶制社会里, 一切生产资料均为公室所有, 耕种土地的农奴不仅要种粮,还要服徭役。如果有什么违抗, 奴隶主就有戮杀之权。《东方未明》里就叙述了这样
【出处】: 《史记·张释之传》:“岂敩(效)此啬夫谍谍(即喋喋)利口捷给哉。” 【故事】: 西汉文帝时的名臣张释之,直言敢谏,执法公正、严明,也因此被任命为廷尉。有一次,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登虎圈。文帝向上林尉询问有关禽兽情况,上林尉一个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黛玉从不闻袭人背地里说人, 今听此话有因, 心里一动, 便说道:‘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 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故事】: 贾宝玉上学后, 怡红院里显得清静闲暇。袭人在家无事, 于是思想的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 【故事】: 从前, 有位采桑的姑娘叫罗敷, 长得十分漂亮。有一天, 她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太守。这太守是个行为不轨的人,一见罗敷那么迷人,便立刻停下车马, 派人拦住罗敷,口口声声要她跟着太守回去,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敩(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故事】: 魏、晋两朝以来,饱食终日的御用文人,无所事事,即致力于用瑰丽的词藻,以和谐的韵律和工整的对仗,雕琢文章,使文风由朴实转向追求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笼)兮,鸡鹜(鸭)翔舞。” 【故事】: 战国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做过左徒,楚怀王很信任他、重用他。一次,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的重要法令,上官大夫想看初稿,屈原未
【出处】: 汉·杨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故事】: 汉代有个有名的思想家、辞赋家叫杨雄,他生活在政治腐败的西汉末年,所作辞赋,大都是给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后来,他注重研究儒家的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接上书来, 展开观看:‘……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 一战成功。’” 【故事】: 周武王会同各路诸侯向商都朝歌进军玉渑也 (今河南渑池县西)。这个县城不大, 却折了许多将官,一时攻打不下。姜子牙正在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又没甚七青八黄, 尽着你说短论长, 一任待掂斤播两。” 【故事】: 唐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 西洛人张君瑞因官拜礼部尚书的父亲患病死亡, 接着母亲又去世, 他于是决心先到蒲关, 拜访
【出处】: 《列仙传》:“许逊, 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 点石化金, 以足逋赋。” 【故事】: 传说晋朝初年,旌阳县的县令许逊,原是个道士,会施符作法,装神弄鬼……当地百姓称他为“许真君”。那时候,朝廷征收税利十分苛刻。有一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天灾,百姓连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欲拜韩信为将, 何曰:‘虽为将, 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必欲拜之,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 具礼, 乃可耳。’王许之。” 【故事】: 楚、汉相争时, 淮阳 (江苏淮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故事】: 战国时, 有个人请教于孟子说:“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在战争的胜负上哪一样重要?”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那人又问:“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解说道:“时机好,
【出处】: 《晋书·阮籍传》 :“嗜酒能啸, 善弹瑟; 当其得意, 勿忘形
【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kui)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故事】: 春秋时期,晏子(名婴)做了齐国的宰相。有一天,他坐车外出,给他驾车的仆从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他的丈夫,只见宰相
【出处】: 《晋书·简文三子传》:“无显固讽礼官下议,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kui),内外群僚皆应尽敬。于是公卿皆拜。” 【故事】: 东晋简文帝时,一次,北方前秦的军队占领了洛阳。简文帝的儿子叫道子的,看到在洛阳的祖坟受到了前秦人的污辱,就上书并送上印
【出处】: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五台山有鸟, 名寒号虫。……当盛暑时, 文采绚烂, 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 (ko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故事】: 传说五台山(在山西东北部)有一种四只脚、有翅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于是(苏秦) 乃摩燕乌集阙, 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抵掌而谈。” 【故事】: 东周时洛阳人苏秦, 变卖了家财, 不远千里, 西至咸阳, 游说秦惠文王。一年多时间里, 上书十余万言, 可秦王始终不予采纳。而身带的几百两黄金, 都已用
【出处】: 唐·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 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 (xin)(xian), 为民吏羞, 以偷活于此邪?” 【故事】: 唐代宪宗十四年 (公元819年) 三月, 曾因上书劝阻迎佛骨的韩愈几乎遭到唐宪宗的杀害。后来被贬到潮州(今广东潮安)做刺史。到任
【出处】: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千丈之堤, 水蝼蚁之穴溃。” 【故事】: 战国初期, 魏国有个宰相叫白圭 (gui), 据说他防治洪水很有办法, 曾自吹治水的功劳胜过上古时代的夏禹。究竟用什么好办法治水呢? 他认为单靠筑堤阻水不行,还得十分注意勤查勤修
【出处】: 《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 奚为於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故事】: 孔夫子办教育, 颇注意全面发展。即他不仅教学生诵读诗书,还让他们学礼学音乐。孔子本人就是个喜欢唱、懂音乐的人。有一次,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