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故事】: 战国时晋国有个义士叫豫让,先在范中行氏那儿做事,因不被重用而投奔了知伯,知伯很宠爱他。三家分晋时,赵襄子最恨知伯,把知伯杀了,并将知伯的头骨做了饮器。豫让逃躲山中,后更姓换名,到赵家的王宫里打扫厕所,想刺杀襄子。很快,赵襄子发觉了豫让。襄子钦佩这个人是个义士,把他放了。豫让回山后,又在身上涂了漆,成了癞子; 还剃光眉毛和胡须,破坏了自己的面容。当他跑回老家,他妻子认不出来,但声音却听出是丈夫后,豫让又口吞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了。不久,他又藏在赵襄子路过的桥下行刺襄子,又给逮住了。当要杀他时,豫让恳求赵襄子给他取义成仁的机会,即请襄子拿出件衣服来,让他砍上几剑,表示为知伯尽了报仇的大义,然后自刎。赵襄子又真的成全了他,而后豫让拔剑就颈死了。
【意思】: 身上涂上漆,变成癞子; 喉咙吞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指故意改容貌变声音,使人不能辩认,以达到某种目的。亦作“吞炭漆身”。
【古例】: 《三国志·魏志·毋丘俭传》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