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安国曰:‘……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故事】: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对策。有个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边境的地区当过多次地方官,很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人和好,大不了三年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他,干脆出兵,彻底征服他。”这时,御史大夫韩安国竭力反对,他说:“千里远征匈奴,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我们是得不到好处的。而敌人以逸待劳,会全力制服我们疲困的兵力。这有点象强弓射出的箭,射到极远的地方,没有力了,连极薄的鲁国的丝绸也射不穿了; 还象狂风刮过后的一点点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我们发兵攻打匈奴的困难很多,不如同他和亲。”皇上和大臣们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便同意与匈奴和亲了。
【意思】: 强弩射出的箭,飞行已到了最后。末: 箭射程的末了。比喻力量已经衰竭,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原作“强弩之极”。极: 尽头、极点的意思。
【古例】:《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 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也。”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