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逞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事】: 有一次,楚国国王问宋玉:“你难道有什么检点不到的地方吗? 不然为什么许多人不满意你呢?”宋玉答道:“不错,确实有人在背后议论我。请大王饶恕我,让我把要说的都说清楚。”楚王点了点头。宋玉接着说:“郢都城里有个歌手,当他开始唱楚国民歌《下里巴人》的时候,随他唱和的有几千人; 他接着唱有点音雅的《阳阿、薤露》时,跟他唱和的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起了高雅的《阳春白雪》,跟他唱和的就只有几十人了。最后,他调和、发挥了宫、商、角、徵(zhi)、羽等五音的特色,使乐声极尽其妙时,跟着应和的只剩几个人了。这就叫做曲子越高雅,唱和的人越少……那些平平常常的人理解不了我的作为,怎能合得来呢?”
【意思】:乐曲越高雅,能唱和的人就越少。和:跟别人唱。比喻言论或作品越艰深,懂的人就越少。
【古例】: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论闳议,终淹没而未行者,有之矣。”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