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故事】:我国古代就有三十六计的说法,三十六本来是虚数,极言多的意思。后来有好事者,牵强附会,取四字成语或熟语等,立为名目,凑足三十六实数。名目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先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这三十六计依次分为六套: 一至六为胜战计; 七至十二为攻战计; 十三至十八为并战计; 十九至二十四为敌战计; 二十五至三十为混战计; 三十一至三十六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最末一计,属败战计,是处于劣势之计。南朝时,人们习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为此,南齐有个叫王敬则的人,便用这句话来讽刺东昏侯檀道济父子。
【意思】: 原指无力对抗敌人,以逃开为上策。后泛指事态已难以挽回,别无妙计,唯有一走了事。亦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古例】: 宋·惠洪《冷齐夜话》九:“渊才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回:“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鲁迅《论“赴难”和“逃难”》:“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谁说不出哪里是安稳之处来,……然则三十六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