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故事】: 孟子的学生彭更思想活跃,善于提问。有一次,他对老师说:“现在有的人出门去,后面跟随的车子数十辆,随从数百个,一国一国的过去,受诸侯的供养,难道不太过分了吗!”孟子说:“若是不合道理,就是一篮饭,也不可受人的;如果合道理,就是象舜受尧的天下,也不算过分; 你倒以为过分吗?”彭更解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一个人不做正当的事,却去白受人的供养,是不可以的。”孟子又说:“你如今若不分功办事,拿有余的去补那不足的,那么势必农夫有多余的米,妇女有剩余的布,彼此不能通融,终究不能物尽其用。如果把它流通起来,那么连那班造器具、造房屋、造车轮、造车子的工人,就都可以用他们的功来换吃的了。但是,现在有这么个人,在家能尽孝道,出外能讲恭敬,传播先王的仁德,然而竟得不到他人的供养。那你为何要尊重那班造器具等的工人,而看轻那讲求仁义的人呢?”彭更听了老师的这番话,疑窦顿消。
【意思】:各人从事一种事业,用他所拥有的,去换他所没有的,通常指分工合作。
【古例】:严复《辟韩》:“于是通功易事,择其公且贤者,立而为之君。”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