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故事】:传说,古代隐逸不肯做官的人有七个:殷朝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四个,周朝是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三个。孔子曾经对这几个人作过这样的评论:“不肯屈降自己的志向,不肯污辱自己的身体的,唯有伯夷、叔齐两个人。”孔子又说:“柳下惠、少连虽然不能与伯夷、叔齐的不肯降志辱身相比,但是他们所说的话,都符合义理的次序,他们所做的事,都符合众人的意愿。” 孔子还说: “虞仲、夷逸,虽然隐居起来不肯做官,还放纵不拘的说些大话,但他们还保持了清白,虽然废弃了功名,却还符合权变的道理。”孔子谈到自己的观点时说:“我和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不同,任何事情,不一定是可以的;也不一定是不可以的。”
【意思】: 没有一定是可以的,也没有一定是不可以的。形容对事情不置可否,依违两可,没有主见。
【古例】:宋·朱敦儒《樵歌·卷中·蓦山溪》词:“高谈阔论,无可无不可,幸遇太平年,好时节清明初破。”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倒还易说。”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