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栻) 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起了教导他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教导别人的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清楚。”有的学生说:“你把道理讲得再清楚,假若他接受不了,那等于没讲。” 还有的学生说: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跟他讲道理;对愚笨的人,根本就不必同他讲什么道理。”孔子认为他们的看法都失之偏面,最后说道:“教导别人首先要看他天资的高下而定。世界上的人,大约以天资中等的人居多。超过天资中等的人,其天资一定聪颖,对这种人可以跟他讲上等的道理。如果天资还不及中等的人,其天资肯定低下,如果和天资低下的人讲上等的道理,他怎么能够明白呢? 因此,对这类人不能讲上等的道理,只可讲下等的道理。”对孔子的这番话,后人张敬夫认为这是讲的因材施教的道理。
【意思】: 按照资质不同的教育对象,施加不同的教育内容。后指对不同的对象,施加不同的教育。
【古例】: 清·郑观应 《盛世危言·卷十三·女教》: “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