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故事】: 公元前626年冬天, 秦穆公不听谋臣蹇叔的劝阻, 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 带领军队奔袭郑国。结果遭到埋伏在崤山险要地区的晋军伏击, 秦军全军覆灭, 孟明视等三将也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故事】: 殷朝末年,有个孤竹国。国君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兄弟两人从小和睦相处,情深义笃。国君去世以后,按照遗嘱,应立叔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 “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 与图成败, 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 【故事】: 王莽末年, 扶风茂陵一带有个贤士名叫马援, 素有大志, 深得上将军隗嚣器重。当时, 公孙述在蜀称帝, 隗嚣想摸清虚实, 便派马援去探视。马援与公孙述本是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要到东部海边“之罘”这个地方去看海潮, 还打算南游瑯玡山。他很想仿效古代贤君的作为去做, 行前, 特地来向管仲请教。管仲对他说:“君王出游,有的是视察农事, 了解百姓疾苦,有的是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故事】: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广土章》里,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他说:广大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君子当然是要的,但他真正的
【出处】: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故事】: 陶潜,字渊明,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他曾立志为巩固东晋王朝作一番事业,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定,他的宏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进;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娑,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故事】: 一天傍晚,唐僧、悟空师徒二人,在西行路上,见到一座寺院,便来到院内借宿。只
【出处】: 《论语·学而》: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故事】: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里,劝勉人们要勤奋好学。他说: 人生在世, 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学习。凡是自己不知道的, 都要把它弄明白, 凡是自己不会做的, 都要学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苛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故事】: 刘备死后, 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 被封为武乡侯。为了复兴汉室, 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出师表》是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领兵伐魏之前写给刘禅的奏书。在奏书中, 诸葛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赵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故事】: 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他带领随从
【出处】: 《史记·佞幸列传》:“及文帝崩, 景帝立、邓通免, 家居。……竟不得名一钱, 寄死人家。” 【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邓通的人。此人无甚技能, 但阿谀奉迎一套特别在行, 深得汉文帝的宠幸。汉文帝不但赐钱数万, 还把一座产铜的山赐给他, 让他自己
【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他曾在给好友元稹的信中,谈到自己幼年
【出处】: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故事】: 孟郊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字东野。他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他的至交好友韩愈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在他前往溧阳赴任县尉时,韩愈写了《送孟东野序》,宽慰他。韩愈在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事, 便欣然忘食。” 【故事】: 陶潜, 字渊明, 是东晋末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厌恶官场的黑暗,同情人民的疾苦, 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由于十分喜爱自然, 他便给自己取了一个“五柳先生”的别号。他在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 汝辈挽得两石力弓, 不如识一丁字。” 【故事】: 唐朝时, 有个名叫张宏靖的幽州节度使,部下有两个军官,一个叫韦雍,另一个叫张宗厚。两个人整日花天酒地,常聚在一起喝酒取乐。他俩还倚仗权势,任意虐待士兵,动
【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故事】: 西汉成帝有个宰相名叫王商(即乐昌),为人诚恳忠实。有一次,长安城内谣传大水将冲进城来,城内人心惶惶。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风为了取宠,就请汉成帝赶快上船避难。王商却坚决反对,他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 又不肯近前来, 莫不要撷洒家? 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 俺且走向前去, 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故事】: 鲁智深从五台山来到大相国寺, 根据智清长老的安排, 看守本寺的一个大菜园。菜园附近住着二三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从小就很聪明, 尤其长于辞令, 年纪很小时, 便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十岁那年, 孔融随父去洛阳。他以“世交”的身分去拜访河南太守李元礼。见面时,
【出处】: 唐·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 火其书, 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故事】: 韩愈, 字退之,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散文家, 杰出的诗人。他少年时就刻苦自学, 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监察
【出处】: 《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故事】: 商朝末年,有一个小国叫孤竹国。按照传统的做法,孤竹君死后,应由其长子伯夷继承王位,但孤竹君出于对次子叔齐的偏爱,却准备把王位传给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伯夷即位,伯夷不肯
【出处】: 《后汉书·张霸传》:“时邓骘当朝贵盛, 闻霸名行, 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故事】: 东汉时, 有个人名叫张霸,字伯饶。他为人正直, 勤奋好学,通晓《春秋》, 博览五经, 在当时很有才名。许多名士都慕名来与张霸交往。汉和帝永
【出处】: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故事】: 有一次, 孔子和学生一起到河边去散步。眼望着河水奔腾不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若有所思, 久久不语。过了一会儿, 孔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说:“光阴流逝, 就象这河水一样, 日夜
【出处】: 《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 【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将军公子围与郑国的丰氏订了婚约。他想借迎亲的机会偷袭郑国,就驾着战车,带领军队,直奔郑国而来。郑人识破了公子围的用心,就不让他进城,让他
【出处】: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 【故事】: 薛宝钗将哥哥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一些小玩意儿,叫莺儿同着一个老婆子分送给贾府各处。赵姨娘见贾环也得了一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到宝钗是王
【出处】: “论语·公冶长》卷三:“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故事】: 春秋时,卫国有一个名叫孔圉的大夫,因为生前虚心好学,学有成就,他死后,卫国国君便赐了他一个谥号叫“文”,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篇》:“高渐离变姓易名,庸保于宋子之家,久作苦,闻其家堂客击筑,技痒不能毋出言也。” 【故事】: 战国后期,燕国有个击筑(一种乐器) 名手, 叫高渐离。他同荆轲是好朋友。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却因此丧命。秦王通令捕捉燕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