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事】: 公元前518年夏,郑、晋、宋、卫、曹、邾、滕、薛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父地方开会,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问题。会议期间,一天,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问他什么叫礼的问题。子大叔回答说:“游吉 (郑大夫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这样讲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与地的规范,老百姓就加以效法了。效法上天的光明,依据大地的本性,生出了上天的六气,使用大地的五行。”子大叔在讲话中还明确指出:“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据,所以先王都尊崇它。”对子大叔的回答,赵简子极为赞赏,表示要牢记终生,要一辈子奉行它。
【意思】: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经:规范,原则; 义: 正理。现指不可改变的真理。亦比喻理所当然,无可置疑。
【古例】: 晋·潘岳 《世祖武皇帝诔》:“永言孝思,天经地义。” 《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天经地义之德,因心必尽。”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所谓 ‘学而优则仕’,所谓 ‘学古入官’,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是视为天经地义的。”巴金 《鬼——一个人的自述》: “便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倘使睁开眼睛看见自己心的深处的伤痕,也会对那所谓万世不移的天经地义起了疑惑罢。”
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